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扩展阅读
定投怎么降低持仓成本 2025-01-11 16:35:28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发布时间: 2022-01-29 08:21:51

⑴ 想要实现“教育公平”,具体应该怎么做

大家需要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准,变小地区中间,城乡差距,阶层中间的差别。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需要需注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均衡。国务院办公厅前两年施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战略,目地是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为此为突破口,以物资供应,资产,优秀人才等现行政策歪斜,变小城乡差距,地区中间的差别。特别是在教育层面,要从源头上处理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难题,减少地区中间,城乡差距的差别,

地市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推动教育公平做为基本上责任和执政理念,把是不是推动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做为考量地市政府依法执政的主要指标值;不断完善教育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将责任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收入保证范畴,综合资源分配,保证每所院校都能做到基本上规范。根据教育体系的连续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理清政府部门,院校和时代的关联,创建具备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学校制度,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⑵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立足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将下功夫着力从四个方面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公平、不公正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是实现教师配备和校长选配的公平公正。由县人事部门牵头,教体部门配合,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定编定员,确定各个学校的领导职数、教师人数(含各科教师)和后勤人员,并坚持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选配好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
二是实现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财政、教育部门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教育经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分配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各类经费的使用建立制度,并进行有效地监督,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公平、使用公正、用途公开,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公正。对义务教育长效机制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以及社会帮建等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考虑,充分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立公开定点、公开招标等制度,并向边远山区贫困乡村的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四是实现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建立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机制,使教师流动正常化、公开化、公正化,真正使教师的流动体现能者向上流、庸者向下沉的导向,确保优秀教师有不断进步和进入条件较好学校任教的机会。加强教师职称管理,使职称的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使教育的考核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公正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得好”新局面、补充。同时、农村教育弱的两极分化问题,逐步建立教师“越往基层。客观来说,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今年,促进师资配置公平,有效缓解城区教育强。从去年开始,就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待遇等关键领域,全省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教育过程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紧扣乡村教师培养,我省教育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启我省乡村教师“下得去,我省全面启动教育精准扶贫全覆盖行动、培训、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留得住

⑷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当前要在以下几件事上下功夫。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2、着力解决“择校热”问题。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有条件的城区和农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

3、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要重点建设好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同时,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监护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参考资料:网络——教育公平

⑸ 教育资源分配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全国统考,不再进行划分什么省市等单独命题,就可以划分出统一的分数线。这样的观点咋看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愿望虽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由于经济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了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同,如果进行盲目的一刀切,对于那些弱势教育群体则形成了不利因素。 

⑹ 请谈谈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必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缩小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 阶层之间的差距 在这一问题上,应该特别注意区域经济的发展平衡。 国务院前几年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就是平衡区域经济,同时借这一契机,用物资、 经费、 人才等政策的倾 斜来缩小城乡 之间、 地区之间的差距。 特别使在教育方面,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区域性失衡态势, 缩短地区之间和城乡 之间的差距, 促进我国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公平, 需要我们统筹规划教育资源, 合理调整区域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 制定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倾斜政策, 建立教育扶贫机制, 加强薄弱环节,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 是制定教育倾斜政策。 从教育财政制度、 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 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 使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法制化轨道, 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 保证省域教育相对均衡发展。 其次, 是合理调整区域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科学、 合理、高效地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最后, 是教育扶贫机制。 通过加大资金投人、 对口支援、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 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等手段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 提高教育水平。
2、 明确政府职责, 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依据 各级政府是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代政府管理教育的一项主要责任就是为保障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率的教育制度。 一方面, 要明确政府职责。 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 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自身的基本职责和执政理念, 把能否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统筹资源配置, 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达到基本标准通过教育体制与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 进一步理顺政府、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 要科学制定教育政策。 在众多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中, 教育政策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只有公平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才能有公平的教育。 要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重视特殊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城乡 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推进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推动东西部合作和城乡 合作办学;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统筹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 建设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3、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 物质基础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教育法》 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 在义务教育投资方面, 要切实纠正当前对义务教育投资重视不够, 把 “政府的责任转嫁到学校头上,最终转嫁到学生家长头上” 的倾向。 政府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 应该在构建公共财政的基础上保证教育公平。 国家对教育投人的结构应适当调整,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 建立起以中央和省政府两级为主、 市、 县为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人体制。 严格的执行好“一费制” 的规定, 落实好“二免一补”, 同时, 明确指定最低受教育标准, 采取如财政转移支付等补助的办法确保所有人群达标;在非义务教育方面, 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实行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当前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的资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和公平的待遇。它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属于公共领域,具有公益性质,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倡导教育公平理念、实现教育公平价值,是教育公共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与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实现公平教育的意义:
1.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基础 教育公平是整个教育公平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的均衡,教 育机会的公平,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才会有保证。因为城乡学校教育体制一元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样,受教育者不分有钱 或无钱从教育起跑线就一致,从而使整个教育公平。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教育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办 学条件好的学校,大家都想把孩子送进去,并对市区学校带 来很大压力,教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身体超负荷工作,学 校活动场地越来越小,孩子拥挤着上课,连老师上课都用扩 音器。而农村教师由此产生消极心态,不安心在农村教书. 结果上学难解决了,但上好学又成了新问题。
3.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如 果教育不均衡,教育不公平,则办学条件好的越来越强,弱的学校越来越弱;弱势群体的起点低,不仅有地区差距,而 且人与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贫困程度也会加深,那么和 谐社会这个目标也无法实现。

⑺ 现代教育资源应该怎么做到公平呢

网上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的讨论度是非常高的,很多人也都会觉得现在城乡的教育水平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因此大多数农村孩子,他们的教育资源不是非常先进,但是城市当中的一些学校教育资源都非常的先进,老师的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现在教育局也倡导实现教育公平,那么现在教育资源应该怎么做到公平呢?

⑻ 教育怎么算是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我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很大很广泛的概念,不能单纯狭义方面来论。
大的概念大概就是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方面一定要合理的,不能说把所有好的资源都集中在一块,要让各个地方的孩子都有学上,并且要让他们都能够享受同等的条件。


总而言之,教育公平这条路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已经正在实现的路上,如果你现在还有书读,并且自己所处的资源和环境还不错的话,那么就应该感谢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⑼ 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5亿元。如从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贫困县592个,农村人口1.98亿,约3000万学生,其中2000万小学生,生均500元,约需100亿元;1000万初中生,生均约1000元,也需约100亿元,两者合计约200亿元。因此,无论是875亿元,还是200亿元,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元左右的教育总投入来看,只要下定了决心,都是有能力首先从农村(特别是从最急需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建议按“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尽快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对现有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拨款为辅来解决;对较发达的地区,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为辅来解决;对发达的地区,则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应先行一步。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部门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于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氛围。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
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⑽ 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5亿元。如从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贫困县592个,农村人口1.98亿,约3000万学生,其中2000万小学生,生均500元,约需100亿元;1000万初中生,生均约1000元,也需约100亿元,两者合计约200亿元。因此,无论是875亿元,还是200亿元,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元左右的教育总投入来看,只要下定了决心,都是有能力首先从农村(特别是从最急需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建议按“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尽快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对现有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拨款为辅来解决;对较发达的地区,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为辅来解决;对发达的地区,则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应先行一步。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部门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
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
于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氛围。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
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于
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