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资源禀赋用在哪里
扩展阅读
鸡的价格如何 2024-11-05 18:50:12
重置价和成本哪个高 2024-11-05 18:30:06

资源禀赋用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1-31 01:26:30

‘壹’ 资源禀赋用英语怎么说

资源禀赋:
resource endowment
endowment
英 [ɪn'daʊm(ə)nt; en-] 美 [ɪn'daʊmənt]
n. 捐赠;捐助;捐款;天资

‘贰’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巴拉萨(Balassa,1981)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阶梯比较优势论。他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改变。与传统的发达与落后两极划分法不同的是,巴拉萨认为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更新发展阶梯的过程是连续的而非中断的。按发展阶梯划分,当今世界经济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类国家和地区:属第一阶梯的发达国家;属第二阶梯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属第三阶梯的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中国和印度;最后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这种阶梯划分,阶梯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出口,能够取代已发展至更高阶梯的国家原来的出口。在阶梯式发展的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分别发展起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就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针对阶梯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增长前景持悲观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他们批评的主要依据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攀登比较优势的阶梯。恩斯特和欧康诺(Ernst and O’connor, 1989)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国际间产品竞争的加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维持原有的国际分工。他们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是靠使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低品质和低成本的制成品取得的。对外贸易曾经是他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相似的经济发展策略时,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厂商虽已试图以产品升级和分散出口市场减轻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但这种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倾向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市场能够弥补北美市场进口量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所造成的损害。霍夫曼(Hoffman,1985)也举出部分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被迫限制服装产量以缓解来自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的例证,说明落后国家进入出口主导型的发展阶梯是十分困难的。
多勒尔(Dollar,1993)把比较优势的技术和制度分析延伸至发展中国家。他认为,尽管关于技术差异的讨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并不居于技术创造的前沿,但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比较优势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事实表明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已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感兴趣的制度也是那些有利于技术引进以及适应既存技术的制度。一些关于增长的实证文献确实对这些观点给予了支持(Barro, 1991)。研究表明,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教育变量(如中小学入学率)以及在外贸和外资方面的开放政策同经济增长高度相关。这些实证工作说明了落后的优势在于引进别处的先进技术。但是,对这个潜在优势的利用要求相应的制度支持,如强有力的教育体制和在外贸外资方面的开放制度。如果制度支持具有持续性,例如能持续几十年,将会对社会的真实收入增加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会获得知识资本积累的长期收益。多勒尔实际上强调了制度激励和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获取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这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正如前面已提到的争论一样,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也引起了相应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林毅夫等(1999)在批判赶超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应依据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赶超战略最终并没有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付出惨重代价。赶超战略的失败主要因为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完全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他们的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对李嘉图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应用。
但是,对于这种比较优势能否作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另外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洪银兴(1997)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左大培(2000)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中国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他提出应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应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的贸易政策。他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

‘叁’ 农业经济研究用哪个指标衡量区域资源禀赋

农村区域发展目前没有做较精准的界定,是一个自主设置专业,教育部并没有明文规定该专业属于哪一学科下。一般认为该专业属于农林经济管理类,农林经济管理类下设两个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近,但是并不同。农业经济管理偏重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农村区域发展主要是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规划,农村资源利用等等。从就业上来说,两个专业的就业都不好。这两个专业的就业去向,最对口的是政府,但是现在是凡进必考。从招考来看,招农业经济管理的职位要多于农村区域发展,事实上,几乎没有招农村区域发展的。而且,学历要求,以研究生为主,因为农业经济理论主要是适合于农业政策指导部门,这些机关通常是农业厅,市农工等。基层公务员,一般都不要求专业。现在的村官也都不要求专业。所以,尽管我是农经类,但是我不建议你报考这两个专业,如果你一定要报,那就报农业经济管理吧,比较正。

‘肆’ 如何利用资源禀赋理论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明确资源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资源禀赋包括哪些;
其次,国际竞争力有很多影响因素,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从而导致各国所具有的竞争力不同而产生的国际贸易,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具备哪些资源优势,哪些资源劣势;
再者,针对以上的分析,中国应该在哪些行业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国际贸易,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伍’ 请用国际贸易中所学的相关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比较优势理论

‘陆’ 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 属于什么类型的论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柒’ 运用资源禀赋理论谈谈我国应如何发展区域经济。

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

【摘 要 题】区域分工与协作

一、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的误区,而这个“存在”恰恰是在部分领导决策层中。三是经协部门任务重、要求高,需要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但在人事安排上有时存在照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协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二、在机构改革中,拓展职能,强化作用

机构改革从1996年至今,经历了两次,改革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经协办作为负责全市对内开放的综合职能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职能不但没有削弱,而是得到了不断强化和拓展。按照2000年机构改革批准的三定方案,天津经协办共有12项职能,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9个方面:一是内联招商引资的规划制定、政策研究、计划下达、目标考核、整体推动;二是发展与全国的经济联合与合作;三是管理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四是服务管理中央驻津单位和各省市地区以上的驻津办事处;五是承担环渤海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工作;六是承担对口帮扶甘肃、对口支援三峡和西藏昌都地区办公室工作;七是承担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八是负责跨省市综合性展销活动的牵头工作;九是负责粮、油、肉、煤四大基地建设。

上述9项职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特点:

1.逐步拓展职能。天津经协办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拓宽工作的领域和范围,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市领导分忧,为经济工作解难,为全市办实事上。1995年,天津经协办负责的内联招商引资指标列入全市重点考核指标,在历年考核指标调整中,始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予以保留至今。截止2001年底,累计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52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300亿元(不包括中央在津的大项目),分别以年均11.75%和15.8%的速度递增。1996年,明确了天津经协办由代市政府管理驻外办事处改为直接管理。同年,又把对口帮扶甘肃的任务交给经协办。按照“扎扎实实办实事”、“以支援换市场”的思路,实现了全市帮扶甘肃的13个贫困县基本整县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任务。1997年,天津市政府明确经协办牵头综合性的、跨省市的大型经济活动统筹组织及推动工作。截止2001年底,累计实现商贸成效额980亿元。1999年,在粮食体制改革中,市政府明确粮、油、肉、煤四大基地的建设由经协办负责,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方案,经市政府批准,现正组织实施。2001年,天津市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天津经协办。两年来,市领导先后18次率团出访了西部12个省区市,分别签署了联手实施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合作的会谈纪要,建立了全方位合作关系,累计与西部地区签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项,合作金额386亿元。可以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天津经协办的工作职能逐步拓展,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工作标准进一步提高。

2.强化服务意识。始终坚持经济中心就是服务中心,按照“服务全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思路,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联合与协作。对中央驻津单位、兄弟省市驻津办事处,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联谊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并出台了《天津市外地驻津办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为他们进一步发挥功能搞好服务。对他们提出的意见、问题,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经协办统一协调,限期解决,要视同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对待,重大问题实行专报制度。下一步,还要从抓“内联百强企业”入手,创内联名牌企业和规模集团。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市内有关部门一周到经协办集中办公一次,联合审批外地在津投资企业,完善服务体系,为外地在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3.牢牢站稳脚跟。近年来,天津经协办着力解决了“位子、桌子和房子”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天津市委、市政府都确定了经协办为市政府综合性直属机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位子问题。二是解决桌子问题,对经协办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服务手段。同时,加大了对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解决办事处的基本建设和用车等问题,到目前市政府累计投入3000多万。三是基本缓解了机关干部和驻外办主任住房困难的实际问题。正是通过集中精力解决这些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全办上下心齐,气顺,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经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4.不断扩大影响。多年来,天津经协办把握全国的宏观经济战略和全市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运作成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市有位置、有影响、有震动的大事。为了总结成绩,表彰先进,自199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扩大对内开放工作会议,主管领导亲自到会讲话,并以市政府名义对在扩大对内开放,发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按照规定,对连续三年获得表彰的个人给予工资晋升一级的奖励,进一步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扩大了经协工作的影响。

三、在创新中,规范经协工作,锤炼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经协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要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规范经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把握重点,为全市大局服务。要紧扣市委、市政府总体思路和要求,瞄准领导关心、事关全局的大事、难事,猛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全面发展与兄弟省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

2.在把握工作角度上,坚持超前引路,讲究运筹帷幄。着力做好三点。一是眼界要宽。即要站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二是认识要高。要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三是位置要找准。经协机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对口的主管部门。但天津经协办根据工作实际,立足天津,放眼全国,在工作中坚持“上无爹娘都是爹娘,下无领地都是领地”,“开拓创新,善抓机遇,运筹大事,一鸣惊人,跨越发展,贵在效益”,把发展天津与兄弟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开展工作的广阔天地,把为各部门和企业服务作为自己的大舞台。

3.在工作作风上,坚持“四千”精神,锤炼一支过硬的队伍。适应新的形势,经协工作必须要善于开拓创新,进一步拓展工作新领域;必须要善于抢抓机遇,运作大事,干成大事,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此,要求每一位干部在工作中都要发扬“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想主意,千言万语搞协调,千山万水寻伙伴,千辛万苦出成果,锤炼出了一支善于协调关系,熟悉经协业务,具备过硬作风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4.在工作标准上,坚持严格要求,争创一流水平。一是操作规范化。比如,承担市领导出访任务时,从前期衔接准备,到20多套文字材料的起草再到项目的落实,都是按照具体操作规程,严格要求,高标准地完成出访的各项工作。二是文字表达能力高,文稿格式统一。即要求机关干部文字材料要达到省际交流的水准,文稿中既要体现超前性的合作思路,又要有可操作的具体举措。

5.在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上,坚持友谊第一,团结形成合力。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兄弟省市协作部门的关系,坚持“是协皆友、鼎力相助、携手并进、共创辉煌、感动上帝”,发展与全国各省市区的联合协作。二是处理好与市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有人占位我铺位,无人占位我补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三是处理好与基层企业的关系,坚持做到上门服务、传递信息、跟踪协调、排忧解难,已经成为企业离不开的部门。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目加僚右

‘捌’ 用资源禀赋论的原理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自然资源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各国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无”产生分工。这种有与无决定了一些国家要生产这种产品,而另一些国家根本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一些国家尽管蕴藏着较少的自然资源,但其需要量却很大,另一些国家尽管蕴藏量比较大,但其需要量相对比较小,这就形成一些国家要像国内生产小于国内需要的国家提供一部分资源产品。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自然资源禀赋论尽管直观合理,但它仅适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资源条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因此自然资源禀赋论只能对一部分国际分工现象做出解释。

记得采纳啊

‘玖’ 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在本行业、本单位、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即古典学派李嘉图在19世纪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提出的资源禀赋学说。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得以进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产生了各区域间不同的比较优势,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即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理论受到了贸易现实的挑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强化了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其竞争力却越来越弱。

更进一步分析发现,比较优势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简单地说,就是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竞争优势,除了一些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实践证明,竞争优势理论相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而言,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比比较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形成的片面认识,首次明确阐明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为从事国际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2)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启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起至领导作用,并可促进环境预警、营销渠道、技术开发,顾客分析等系统的完善。

(3)有助于增强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比较强的政策借鉴意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自然资源缺乏的日本,却能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迅速崛起,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战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4)具有动态化综合性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其对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四阶段的划分上,展示了不同于以往贸易学说静态分析的动态特色,并且综合考虑了国家、产业、企业的关系,这无疑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拓展。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理论更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也使得我国需要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

‘拾’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使用于服务贸易

可以参考,有一定启发作用,但不能完全不修改就直接挪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关注货物贸易;近20年来,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均发展很快。传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针对性和说理性不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绝对优势理论、H-O-S模型、相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即是各个国家分别从事有利于改善商品交换条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以改进各国收入和福利。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国家之间在需求、供给方面具有不同的函数特征。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即专业化生产可以发展不同的技术。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劳动力,各国的生产函数也不相同,从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出现分化,各司其职。
2、H-O-S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某一个国家主要出口那种本国所具有的相对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本土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设是以下这么几点:
1)生产要素是同质的、或者说生产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因而产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2)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3)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前提假设。4)生产要素完全利用。5)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来说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据美国1947年的统计数据发现,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是说,美国作为一个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的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里昂剔夫的发现彻底推翻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实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