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央行金融政策工具是什么扩展阅读
当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央行会慎用降息降准这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更倾向于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场流动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与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这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短期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回购、现券交易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个品种。央行回购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者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
B. 简述中央银行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三个: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再贴现率。
(1)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相对于存款的比例,这一比例是法定又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量,也能通过货币乘数来降低基础货币的派生能力,存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当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以前及目前我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是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控制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也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货币流通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向商业银行出售国债,可以回笼商业银行资金降低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出售国债的行为会引起国债价格下降,也就是国债利率提高,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也提高,从而增加货币持有成本及融资成本从而紧缩市场的货币需求及供给。反之则相反。(西方国家及未来我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
(3)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融资难度。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将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供给,达到紧缩市场货币供给的目的。
C.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及操作方法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存款准备金制度
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3)央行金融政策工具是什么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的使用
当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央行会慎用降息降准这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更倾向于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场流动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贷便利与常备借贷便利,这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短期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回购、现券交易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个品种。央行回购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者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
D.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有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拓展资料】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本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要控制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中央银行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的信贷数量。
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率或存款准备金率。
1.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法定准备金。
二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其运作的原理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借以扩张或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从而达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由一定的货币基数所支持的存贷款规模就会减少,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可能的提款所安排的除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它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产。
2.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存入中央银行。
二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中的。
前者主要用于银行间的结算和清算,以及用于补充现金准备,而后者是用于满足客户的现金需要。
E.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如何操作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如何操作?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为四类: (1)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①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由中央银行确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按所接受存款提存一定数额存款准备金的一定比率。根据法定存款准备率计算出来的金额为法定存款准备,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清偿能力,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和本身的安全,防止银行倒闭。 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同银行现有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同联邦基金利率、市场上短期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发挥调节金融的作用。 ②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请求再贴现(或贴现)或请求给予转贷款的票据、有价证券等,规定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影响取得信贷的数额,达到紧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再贴现政策(或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信贷的成本。当提高再贴现率时,表明取得信贷的成本增加,将减少信贷的需求额,造成市场信贷和货币供给的紧缩,当降低贴现率时,表明取得信贷的成本减少,这会促使信贷的需求额增加,出现市场信用的扩张。 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从而起到调节信用与货币供给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 按照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可区分为广义公开市场业务和狭义公开市场业务。广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较广泛,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甚至外汇黄金等。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则指公开市场上买卖对象的范围较窄,主要指政府债券,尤指国库券。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主要有:第一,调节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银行提供信贷的规模。第二,对直接买卖的证券价格与收益产生影响。第三,影响人们对市场的预期,从而影响一般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第四,对政府的财政收支的影响。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就是向政府提供资金融通的方便,当政府发行新债券时,中央银行大量购入,就可使公债的收益率下降,减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中央银行还可采取“换券活动”推迟政府在公债方面的财政支出。 (2)选择性信用管制手段 选择性信用管制主要对某一部门所能使用的信贷有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证券投机的信用管理。为了防止证券投机,中央银行对各商业区银行办理的以证券为担保的贷款,有权随时规定保证金比率,例如,保证金比率规定为60%,证券购买者就得付出60%的现款,其余40%才能向银行借款。保证金比率愈高,付现款的比重愈大,可以向银行贷款的比重则愈小。当证券价格上涨,中央认为有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时,就提高保证金比率,反之,则降低保证金比率。 ②消费者信用管理。银行可采取措施,干预消费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消费品的条件。由于大部分消费信用是直接或间接由银行贷款支持的,它不仅扩大企业的商品销售,而且直接增加银行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也属政策调节范围。 ③不动产信用管理。与管理消费者信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中央银行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防止商业银行对建筑业过多贷款,规定不动产信用每次贷款限额,以及每次最低的偿还条件等。 (3)直接信用管制 是指中央银行不定期对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活动进行直接干涉。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为避免信用过度扩张,同时也为了使有限资金用于最能发挥效能的用途上,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进行合理的分配,限制其信贷活动。限制信用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出的贷款申请,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虽给予贷款,但规定不得使用于某些用途等。 ②直接行动。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 控制。具体方式有:1)直接限制贷款额度。2)直接干涉银行对活期存款 的吸收。3)中央银行对业务活动不当的商业银行,认为它违背信贷政策 时,可拒绝提供贷款,拒绝融通资金的要求;或者给予贷款,但采取高 于一般利息的惩罚性利率。4)规定各银行放款及投资的方针,分两类: 一类是资产项目的限制,如规定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投资的限制;一类是 贷款额度的限制,如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中期贷款规定最高额度,对储蓄 银行的股票投资、住宅融资规定最高的限制等。 ③流动比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除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规定商业银行对其资产维持某种程度的流动 性。流动性资产包括:超额准备、银行互助拆借、国库券、可转让定期 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短期期票交易商或银行保证的商业本票、公债 及其他经中央银行核准的证券。 ④利率上限。这种办法是限制商业银行竟相以高利吸收存款。多年 来,对这个办法争论很大。直到1980年4月美国制定《存款机构解除管 制及货币控制法案》,进行多项金融改革,其中有一项是利率自由化, 利率高限规定失去效用。 (4)间接信用管制 间接信用管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道义说服,日本叫“窗口指导”。主要是中央银行向各家银行说 明立场,加以劝勉,希望借道义的影响和说服力量,达到干涉和控制各 银行业务的目的。 ②金融检查。是指中央代表政府从事金融管理,可以使中央银行不 用管制措施而达到管制金融的要求。中央银行经常检查各银行的业务活动,一方面有利于维护银行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对金融时控制。 ③自动合作。这是指通过道义说服方式,要求主要金融机构能够自动合作,以影响信贷活动。例如,美国在1951年3月因侵朝战争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实行了“自动信用限制方案”,要求主要金融机构支持重要生产事业,减少投机活动和非生产性的贷款等。 ④公开宣传。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各种机会向金融界及全国各界说明其金融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求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金融活动按照中央银行预期的方向发展。
F. 中央银行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哪些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对证券市场的信贷数量,稳定证券市场的价格。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比率。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的限制措施,如规定贷款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比例等,目的是抑制房地产投机。
4、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一支持其发展,多用于不发达国家。
5、预缴进口保证金
即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多为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国家采用。
(6)央行金融政策工具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即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窗口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政策工具也被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事实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还有其他两种,即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很多。各国中央银行一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加以选择和运用。
G. 中央银行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什么
一、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拓展资料:
中央银行产生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
(3)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兴盛起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在推动欧洲大陆的货币兑换商转变成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加速了新银行的涌现。
(4)货币信用与经济关系普遍化。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
(5)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中央银行---网络
H.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存在以下三大工具:1.存款准备金制度,即投资者通过上调,或者下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社会上的流通货币,比如,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则意味着,银行每吸收存款100万,要向央行上交10万作为准备金,剩下的90万作为贷款资金。2.再贴现政策,即央行通过上调,或者下调再贴现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假若中央银行规定贴现率5%,那么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就要支付中央银行5%的贷款利息。3.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比如,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拓展资料】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导、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6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公开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
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利率政策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汇率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I.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调整准备金率,调整利率,开放公共市场
J. 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内容是什么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规模,从而间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操作方法。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准备金,间接干预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操作方法。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从而影响和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