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倘若想要充分的了解清朝的历史,可以阅读那些清朝历史书籍
1.细说各朝系列之---《细说清朝核谨》黎东方 2.《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3.《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 4.《清宫秘档》 备注:1解释一下‘正说”二字 “正”是指举史实来讲,客观公正 “说”是指用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们对历史欣然生 趣 “ 正说’可谓集合了“戏说”的灵活性和教科书的真实性为一体 2本改败基人推荐《细说清朝》写的确实不错枯稿 3可以看一下余秋雨的书
2. 关于清朝的书籍
1、《细说清朝》,作者是黎东方;
2、《清史演义》,作者是蔡东藩;
3、《明亡清兴六十年》,作者是阎崇年;
4、《清朝全史》,作者是稻叶君山;
5、《简明清史》,主编是戴逸;
6、《清史编年》,由中国人明饥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于2000年推出;
7、《清史稿》,主编是赵尔巽激唯返;
8、《清史纪事本末》,作者是黄鸿寿;
9、《山激清通鉴》,主编是章开沅;
10、《清稗类钞》,作者是徐珂。
3. 跪求有关清朝火器发展的书籍(古代的典籍参考或是现代所编的都可以)
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就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应用,康熙时代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还专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为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特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特点和便于战场上机动使用的火炮。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呈《神威图说》一书,介绍了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余年间,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也不少,干隆二十一年(1756)颁行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载有各种火炮共85种,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了制式武器。清朝关于火器的兵书同样有不少,比如说薛熙撰的练阅火器阵纪,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诀解证,王达权、王韬同撰的火器略说,薛凤祚撰的中西火法,陈旸撰的炮规图说 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责怪以明朝后期的火器普遍应用来责怪清朝不重视火器呢?以至于清朝皇帝说的以骑射为本的这句话变成了清朝火器落后的罪证,可是以上的事例已经证明,清朝根本不是不重视火器的,可是为什么清朝末期的火器与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这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国虽大,忘战必危”干隆后期,清朝疆域已经十分稳定,清朝逼沙俄,平噶尔丹,定台湾,并西藏青海,周围已无敌手,于是文恬武嬉,连骑射为本的祖训也变成“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火器方面的研制当然也渐渐荒废起来,于是本来在明朝就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中国火器就开始更加落后于世界。可以说清初的鼎盛武功导致了其后凄惨的局面,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沙俄在康熙时代不是争霸欧洲,而是回过头来与清朝争霸东亚,那会是怎样的局面?我相信如果历史是这样发展,清朝的火器发展绝不会仅此而已,中国的火器史也必然会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洲国家众多,战争不断,正好可以相互学习,所以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思想和作战武器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
论文网址(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就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应用,康熙时代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还专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为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特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特点和便于战场上机动使用的火炮。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呈《神威图说》一书,介绍了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余年间,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数量多,而滚数侍且种类也不少,干隆二十一年(1756)颁行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载有各种火炮共85种,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了制式武器。清朝关于火器的兵书同样有不少,比如说薛熙撰的练阅火器阵纪,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诀解证,王达权、王韬同撰的火器略说,薛凤祚撰的中西火法,陈旸撰的炮规图说 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责怪以明朝后期的火器普遍应用来责怪清朝不重视火器呢?以至于清朝皇帝说的以骑射为本的这句话变成了清朝火器落后的罪证,可是以上的事例已经证明,清朝根本不是不重视火器的,可是为什么清朝末期的火器与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这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国虽大,忘战必危”干隆后期,清朝疆域已经十分稳定,清朝逼沙俄,平噶尔丹,定毕橡台湾,并西藏青海,周围已无敌手,于是文恬武嬉,连骑射为本的祖训也变成“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火器方面的研制当然也渐渐荒废起来,于是本来在明朝就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中国火器就开始更加落后于世界。可以说清初的鼎盛武功导致了其后凄惨的局面,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沙俄在康熙时代不大吵是争霸欧洲,而是回过头来与清朝争霸东亚,那会是怎样的局面?我相信如果历史是这样发展,清朝的火器发展绝不会仅此而已,中国的火器史也必然会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洲国家众多,战争不断,正好可以相互学习,所以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思想和作战武器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
网址(http://blog.tianya.cn/post-148558-54557511-1.shtml)
4. 历史工具书的“十通”是哪十部书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着,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着。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干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十通》包括:(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续通典》(清)干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干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干隆中期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续通志》(清)干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干隆末年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续文献通考》(清)干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典制。《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干隆50年的典制。《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干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合称“四通考”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三通之续修,始于《续文献通考》,其立意甚佳。但从形式上来看,《续三通》、《清三通》皆是干隆时敕修的,内容颇多重复,礼、乐、职官、选举、刑法各书皆有,颇感累赘,此六部大书纯属因循旧例,无创新之处,反映出干隆的好大喜功。
十通
书名 作者 卷数
1 通典 唐·杜佑 200
2 通志 宋·郑樵 200
3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 348
4 续通典 清·嵇璜、刘墉等 150
5 续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 640
6 续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 250
7 清朝通典 清·嵇璜、刘墉等 100
8 清朝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 126
9 清朝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 300
10 清朝续文献通考 近代·刘锦藻 400
5. 语文常用的工具书有哪些,什么是清朝康熙年间编成的字典
语文常用的工具书
一、查文字
1,常用字的查找一般查《新华字典》即可。
2,冷僻字和古文字,一般可查《康熙字典》。此书共收四万七千余字,缺点是征引书篇错误较多。王引之的《康熙字典考证》,日本人渡部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可作参考。
3,读古典韵文,掌握字韵十分重要。可查《佩文韵府》,《诗韵合璧》。 4,辩证字汇,可查《容易写错的字》。 二、查词语
1,常用词语查《现代汉语大辞典》。
2,古代汉语查《辞源》、《辞海》。如果进一步追溯文字的古意,参考汉代的《尔雅》和清人的《经籍纂诂》。
3,成语、方言、俗语、谚语、外来语查《汉语成语词典》、《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谚语词典》、《通俗编》、《外来语词典》等。
4,查各科词语,除使用综合性词典外,如《大网络全书》,还可利用专科性词典。
三、查诗文字句出处
1,有专书所引的,可一索即得,如《毛诗引得》、《诗经所引》、《杜诗引得》一类。
2,还可用另一些广引诗文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子史精华》、《太平御览》等。 四、查篇目
1,综合性的查《全国报刊索引》。
2,古籍方面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五、查书籍
1,如果想了解我国图书流传变迁的经过,以及学术发展源流,可利用历代正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以及各种官私书目。
2,要查现存的古籍和丛书,可查《中国丛书综录》、《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
3,如果想了解古籍编撰经过、内容得失、文字异同、版本源流、款式体例、作者生平等,可查《四库全书总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等。
4,查地方文献利用地方志。
5,按学科查找书目,如冯炳文编的《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
六、查年代 查万年历。
七、查地名 查地方志和古今地名沿革变迁的工具书。
八、查人物
1,查人名。综合性的专书,如《中国人名大辞典》。查《姓氏寻源》。查《历代名人生卒年表》。
2,查传记。从史书列传中查找。从学科传记中查找。方志传记。年谱。
3, 查近现代人物。可利用《中国网络年鉴》等工具书。
《康熙大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编成的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