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些农耕工具,你还认识几个
在农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通常会就地取材,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艺,虽然没有过大的艺术价值,但是在早期的农村,却是非常实用,特别是现在机械化进入农村以后, 这些工具将逐渐被取代,这项手工艺也会慢慢失传,它们将慢慢退出这个历史舞台。
那么,就让我给大家盘点一下我们这代人曾见过的农村工具,可惜我们无法传承,在以后也用不到了,能保留至今的也不多了。
1、箩筐
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中间是空的,主要用于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用来盛装所需晾晒的粮食。箩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使用,尤其以西南地区为盛。形状大小也都不一样,有的可以用来背,有的可以用手提,有的也能用扁担来跳,这是农村生活中的必备工具,背东西, 记得小时候我们还坐在里面让爸妈背着去山上。如今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只是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2、竹篮
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
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在古装电视里面我们是不是经常看见有人用这个竹篮装着饭菜送去给别人吃,这是比较常见的了,而且也是从很早以前就流传下来了, 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可以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只不过制作工艺已经不同于手工了,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 ,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可以说是包装的一次革命。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3、簸箕
有两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来搬运稻谷等杂粮。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编织簸箕用料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簸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簸箕不撒粮食和簸物。掌平利于播出杂物,不留残渣,好使换。 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
4、蓑衣,斗笠
最早的时候,农村没有雨伞之类的东西,下雨了怎么办,那么这个蓑衣斗笠就是必须品了,这个历史沿革也比较久,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村子里的老人穿着这套装备上山下地,当时看了觉得非常帅气,有种世外高人的感觉。自己也亲自尝试的穿了一下,蓑衣很沉,蓑草有些扎人,戴上斗笠,有种威风凛凛的气派,可惜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
5、稻桶
稻桶 是一种用来脱粒的传统农具,半个世纪以前,在早稻、晚稻收割时节,总能看到有农民轮流用稻桶甩打稻谷,身居农村孩提时的我也曾经体验过用稻桶甩打稻谷的农活。在我记忆中,稻桶,呈圆形,齐腰高,桶口略大于底。有的底部装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档,称“稻桶拔”或称“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里拖行;如果稻田干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一拉,稻桶拖行也较轻松。
由于稻桶体积较大,显得笨重,要搬运也不易。农民就把稻桶倒扣过来,往桶内斜撑一条扁担或木棍、竹棍,这样稻桶就稳稳当当地扛在人的肩上了。人被罩在桶里,远远看去就像一只硕大的蘑菇在移动。 到了田头把稻桶安放停当,里面放上稻桶梯。
6、扇车
扇车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粮食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小时候非常喜欢摇风扇,忽快忽慢,看着谷壳从出风口被吹出,兴奋的不得了。那种欢喜是现在这种小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7、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高水平。 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
8、竹耙
用竹子做的耙子,前面的耙齿用火烤使之尖部弯曲,冷却就会固定。过去农村家家种稻谷,大家会挑一个好天气,在村子的宽阔地上用竹耙把稻谷摊平,让稻谷充分晒干。场面非常庞大,稻谷摊在地上,黄灿灿一片,十分壮观。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传统的农用工具已经伴随着人类走过几千年,但是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具, 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工具,也将慢慢的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传统文化的消亡,如今能用这些东西的地方已经不多,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还依然流传着, 只是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了。而新一代的人们更是对这些东西觉得很好奇。
Ⅱ 农民种地的工具有什么
问题一:从前农民种田最常用的是什么工具 镢头: 可以用来挖坑,刨条沟,松软泥土等;(最常用)
铁锨 : 可以用来物祥翻地,铲东西(需要力气较大)
锄头 : 可以用来除草,松软浅层泥土(常用)
耙子 : 可以用来平整土地,去除地面杂物(需要力气较大)
问题二:请问种地需要什么工具呀 我老家是农村的,种地的活可没少做过!
镢头 可以用来挖坑,刨条沟,松软泥土等;(最常用)
铁锨 可以用来翻地,铲东西(需要力气较大)
锄头 可以用来除草,松软浅层泥土(常用)
耙子 可以用来平整土地,去除地面杂物(需要力气较大)
个人建议:建议俯用和,如果孩子比较小的话,可以选用小号的镢兄蚂凯头和锄头,最好买副手套(防止手磨起泡)买顶帽子(防止过量日晒)
问题三:农民伯伯的种地工具 扁担,锄头,铁锹,箩筐,架子车,打谷机,脱粒机,镰刀,砍柴刀,粪桶,连盖(用来使油菜籽脱粒),钉耙,仟担,水牛,耙,背兜,簸箕,拌桶,黄桶,
问题四:河南农民种地用哪些工具? 木眼,插,戳,抓狗,
问题五:农村种地用机械化工具有哪些 犁杖,播种机,拖拉机,药罐,旋耕机,灭茬机,攸竿机,粉碎机。目前为止,种地的机械就这么多了。
问题六:关于农民种地工具的名称 锄头 镰刀 铁锹
问题七:70年代农民种田工具 先犁后耙,然后整平,锹秧插田。
问题八:有什么手机软件可以交农民种羡唤田 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
这个是不错的方式。和 *** 或者业务不忙联系就可以了
问题九: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l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a,故《说文》云:“耜,a也。”当时将a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a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a为t,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t而掩之。”赵岐注:“t,笼a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
问题十:农民种地靠什么软件 靠经验,这个也能研究出软件、神了!
Ⅲ 农耕工具有哪些
农耕工具有哪些?
牛:苦力
耒:翻土的
耧车:播种的
犁耙:犁地的
扁担:挑东西的
镰刀:割稻谷的
簸箕:装东西的
锄头:锄地的
铁耙:耙地的
翻车:灌溉的
水桶:装水的
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镢)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镵)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铚)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飏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蔂梩而掩之。”赵岐注:“蔂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
历代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镢)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镵)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铚)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飏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急!!!现在农耕生产工具包括有哪些?其名称、及其用途、使用方法? 5分
哥,啊、、、、一看你就城市的孩子啊,只跟你说一个【犁】它是用来耕地的。
梯田农耕使用什么工具造出来的呢?有木有造?
先平整一块地,将靠上边的土向下推试着一块土地变平就行了
在农耕社会人们种地用什么工具?
和现在的外形差不多,不过就是缺乏钢铁,是木头或者木头包点铁皮,铁的都没 ,哪有现代的钢铁工具,锋利省力,所以也效率很低,你用木的挖地,就知道痛苦了
Ⅳ 在如今还在种地的农村人家,每家都用的农具都有哪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以将锄头排在农具的第一位并不为过。锄头不仅能松土、挖土,还能挖很多坚硬的东西,可当刀具来用,如如今常见的挖冬笋,就缺小不了一把好锄头。犁是农村最常用的工具。虽说现在很多的地方都用机械代替了犁,但在梦幻君的印象中犁是最常用的农具之一。小时候父母犁地的时候,自己在旁边看着,感觉犁的设计很神奇。
Ⅳ 农民在耕地的时候都用到了哪些器具
按照过去传统的使用工具,一般有牛拉的用于翻地的铁犁、用于碎泥土、平整田地的耙;用来挑运秧苗的秧架子;除草用的杵头、锄头;开沟阻缺用的铁锹;灌溉用的水车、治虫用的喷雾器、运送人与动物粪便的簸箕、粪瓢和粪桶;捞河泥用的泥夹子;收割用的镰刀、脱粒用的木制谷桶、甩耙、人力踩动的脱粒机、柴油机带动的脱粒机;运送谷物的稻箩、扁担、独轮车、板车;平整场地的石磙;叉秸秆、耙秸秆用的叉子、耙子;翻晒和收拢谷物用的木扦、木耙;筛选谷物的风车、扬谷扦;用来存放谷物的围席;还有农民来遮阳挡雨的草帽、斗笠、蓑衣。
Ⅵ 农民常用的劳动工具有什么
锄头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
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Ⅶ 农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二、耙
耙(bà)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称为耙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一种是用来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头或铁。
三、镰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小麦、稻谷等,在农村还有广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来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五、风车
风车在一些地方又叫谷风机,我国农业种植中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木质传统农具。现在经过改良,除了手摇式而外还有一种为电动的风车。
Ⅷ 现在农村有哪些新农具
手机成为了新农具。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手机更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农村电商、直播经济逐渐活跃在田间地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列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9%。截至2020年3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46.2%。这些基础条件,为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奠定了条件。与此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基础设施,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着提升。到201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2.99亿亩增加到10.24亿亩,增长了2.4倍,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6.4亿亩,约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30%。2018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较1949年增长19.1万倍和15.8万倍。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拓展资料:
农村常用的农具:
1.风车是每个种水稻的农村人家都有的用具,主要作用就是将灰尘和空的不饱满的稻谷吹掉,留下饱满的稻谷。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把稻子装进上面的斗里,下面放过箩筐装漏下来的好稻谷,转动风车叶子就可以了。
2.犁在我们这里是一种耕土翻地的工具,一般是由木匠师傅做个木头的架子,镇上逢圩赶集买个铁犁头就可以了,不过要配合牛才能使用,以前没牛的艰苦时期人也有拉犁的。
3.耙是和犁头配合使用的农具,犁完田后再用耙把地耙平耙碎,一般我们村里是种水稻的田犁完了后才会耙,其他的不会。犁和耙现在很多地方都用机器替代了,老黄牛也不用耕地了,但是我们南方山地丘陵梯田多,没法使用大机械进行现代化农业。
4.农村人对这个应该都非常熟悉,小时候看到大人撒药就很想玩这个。它就是一般喷洒农药的时候为了喷洒均匀用这个农具,使用时上下摇动有点像老水井。
5.以前用来拉稻子大米或者木材等都会用到大板车,两个轮子前面一个人拉还有控制方向,后面的人推还有需要刹车就踩上去。
6.锄头这个应该全国人民都认识,各种电视剧电影都会出现一些,就是用来挖地且使用率最高的农具。
7.箩筐就是用来装稻子、花生等农作物,扁担就是挑粪箕挑箩筐,很多朋友在电视剧也看过的。
8.粪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牛栏里面每年都有大粪能用这种筐来装,后来就叫粪箕了,在农村也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农具,割鱼草、装菜等都会用它哦!
9.竹子做的筛子是圆形的,有漏孔,主要是使小颗粒通过孔掉出去。
10.斗笠是下雨天农民必备的防雨用具,戴着头上才能解放双手在下雨天干活啊,是由竹子和粽叶制成的。
11.打谷机就是将稻子从禾苗上分离出来的大型农具,这在农村相对于其他农具是大型的哦!以前是用踩的,现在很多农民买了电机烧油省力多了。
12.这是农村妇女在家里井边洗衣服的用具,在我家也会用来沉淀地瓜粉。不是真的用来洗脚的哦朋友们。
13.以前农村人上街逢圩卖农产品都会拿杆秤,用秤砣称,现在很多电子秤慢慢取代了杆秤,不过农村人上街卖东西还是拿杆秤哦。
14.蓑衣是搭配斗笠使用的农具,意识用来防雨的,一个用来遮头,一个用来遮全身,不过蓑衣很少见了,而且它很重。
15.石磨我爷爷用来做豆腐,以前幺妹爸妈打米浆做烫皮都是老妈一勺一勺加入米,老爸一个人推磨,现在他们老了推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