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外如何生火
有火源的话直接生火即可,无火源的话有击石取火、电池生火、藤条取火、凸镜取火四种,具体如下:
1、直接生火
有火源的情况下,譬如有打火机等可以点火的东西,直接将干树枝树叶等聚集起来生火就行了。
2、击石取火
这一个方式常见于小说及电视剧中,需要带有打火石,方法就是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产生火花,然后令火花落到大火种上即可生活。
3、电池生火
电池生火的原理是将电能转化热能,然后用高温生火,因此这一个生火方式需要用有电量较大的电池,将正负两极接在一起,即造成短路,电池短路会产生高温,可以利用短路产生的高温点火。
4、藤条取火
藤条取火是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将裂缝撑开,塞上火种,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火种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的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火种点燃。
5、凸镜取火
凸镜取火是用任何一个直径为两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透镜(如望远镜片),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用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火物上,便可点燃引火物。
⑵ 在野外无打火机和火柴怎样生火
冰弄成凸透镜形状 利用聚光生火啊!!! 化学方法就多了是了啊 但我觉得用这个方法最好啊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⑶ 野外烧烤时该如何生火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和材料
如果想要在野外烧烤,生火是必需的。尽管烧烤本身是一件让人开心快乐的事,但是如果点不着火就很尴尬,也会让人觉得很遗憾。那么要是掌握了野外烧烤生火的技巧以及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每一个想外出去进行野外烧烤的人也可以和烧烤摊一样烤出鲜嫩美味的串串。我们要提前准备好一系列的工具,包括烧烤炉子、普通的木炭、牙签、酒精、调料瓶、一次性的碗筷、一次性的手套、纸杯、桌布,以及垃圾袋和一系列的食材等等。在前去野外烧烤之前一定要检查好自己的工具、调料、食品以及烧烤工具是否齐全。
第三,在木炭开始慢慢燃烧之后,会有少量的黑烟开始相继冒出,此时我们就要开始加上烤网,在木炭燃烧10多分钟之后,可以等待木炭上面的明火慢慢的减小一直到消失,燃烧到这种程度后表面就会出现了白色的灰状物,这就说明目前木炭已经可以使用,已经达到了适当的温度,此时就可以将木炭在烧烤炉中均匀摊开,再将提前准备好的食物放在烧烤炉中,就可以进行烧烤啦。
⑷ 求大家告诉我在野外没有火机怎么生火
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帮助人摆脱困境,甚至挽救生命。
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打火机,仍然有很多办法取火,但没有一个办法是容易的。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取火,首先要准备引火物。森林中的杂草、落叶、鸟巢、鼠窝、针叶松的干果、松树的树脂、羽毛、干了的动物烘和苔藓,以及布头,棉花等等都可以。
用放大镜(凸透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为人所熟知。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由此可见放大镜是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或瞄准镜、照相面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这样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另外,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击石取火,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发。我们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来,可另外寻找一块石头再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引火物。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我们的祖先曾钻木取火,我国古代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直到现在,一些隐居在太平洋岛屿上热带丛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这一方法取火。然而这种钻木取火的方法,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只能作为最后手段试而为之。其方法如下:
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未,最后这些黑粉示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摩擦时,将引火物吹燃。
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还可用两块软质的木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二、篝火
燃点篝火应选择背风的地方,距离帐篷不得近于1~2米,以避火灾。如果必须在湿地或雪地生火时,要先用石头或木头垫地。为了便于燃烧,可与风向成直角放置两根枕木,将用作燃料的木柴与枕木成直角并找排放在上面和中间顺着放些用刀斧砍成斜茬的细木头。最后,放上引火材料点火。
燃点篝火最好的材料是桦树皮。桦树皮的含油量达20%~30%,在雨中仍可燃烧,腐木、棕榈叶、枯草、松针、地衣、干畜粪等也都是引火的好材料。
为使篝火热量集中,并不受风的影响,可在篝火的背风面斜着打入两根木桩,靠着木桩排放若干潮湿的圆木,做成防风反射墙。
篝火通常有以下几种:
密林篝火横放一根较粗的圆木,上面斜搭几根较细的干木头,一面烧一面挪动。适用于冬季无遮棚的露营。
星形篝火把5~10根圆木的一头并拢如星形,从中心点燃,然后一面烧一面把圆木向里推。这种篝火热量很大,甚至几个人可围绕着它在雪地上睡觉。
长条形篝火用两段约为人体长的圆木顺风叠放,边上打入湿木楔,防止圆木滑落。两木之间加撑子,留出空隙,以利燃烧。这种篝火燃烧时间较长,几乎无须调整,适于冬季露营时取暖。
为煮烤食物应燃小篝火,夜间取暖的篝火可以燃烧得大一些,而且需储备较多的燃料。因此在选择宿营地时,应考虑这一点,一夜的燃料分配比例为前半夜用三分之一,后半夜三分之二。撤离时,应将篝火彻底熄灭,特别是林区和草原,以免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