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策工具有哪些
政策工具有:
1、自愿性工具,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
2、强制工具,也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作用于目标个人或公司。,在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包括管制、公共事业、直接提供;
3、混合性工具,兼具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包括信息与劝解、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用户收费。
法律依据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第三条 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突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先支持开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优先支持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在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中予以倾斜支持第四条 对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市(地、州、盟),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试点示范工作中给予优先支持。第五条 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在质量工作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帮扶、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第六条 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市(地、州、盟),优先支持将产业集群内重点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库,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申报中给予名额倾斜。对其中通用航空发展成效显着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产业集群所在地方,在运输机场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㈡ 种地步骤,种地需要用到什么工具
1、镢头
镢头,是指耕地用具的一种,一头是铁制的一头是木制的。木制的作为用手握住的部分,就像我们所拿的铁锹的后部,铁制毕乱部分一头有一个圆环扣在木制部分上面,铁制部分的另一头比较锋利。
2、铁锨
铁锨,铲沙、土等东西的工具,用熟铁或钢打成长方形片状,一端安有长的木把儿。
3、挖锄
挖锄相当于锄头。在四川一带通用这种叫法。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手局档、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4、耙子
耙子,包括耙体、柄头和手柄,其要点在于,柄头为一种圆管,该圆管中心位于耙体腊州对称中心线上,其下端与耙体固接的接合部呈圆环形。
5、水桶
可用于盛装水等液体容器,通常带有提手,方便浇水。
㈢ 农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二、耙
耙(bà)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称为耙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一种是用来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头或铁。
三、镰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小麦、稻谷等,在农村还有广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来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五、风车
风车在一些地方又叫谷风机,我国农业种植中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木质传统农具。现在经过改良,除了手摇式而外还有一种为电动的风车。
㈣ 从前农民种田最常用的是什么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2、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发明桔槔。
2、周初使用辘轳。
3、汉代创造并制作人力翻车。
4、唐代出现筒车。
三、收获工具
1、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
2、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
2、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
3、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六、播种工具
1、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
2、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4)土地政策用了哪些工具扩展阅读:
农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工具大致经历了三种类型: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器,所以我们称之为石器时代,奴隶社会主要是青铜器,故我们称之为青铜器时代,而封建社会主要是铁器(战国出现铁)。
而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些材质体现到我国漫长而灿烂的农具发展史上,表现为一系列重要的农业工具的创新和传承。而这些农具的演变也印证了我国农业历史的沿革。
1.耒耜:传说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种翻土农具,大至出现在炎帝时期。其发明开创新汉族的农耕文化,木制品。
2.铜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出现于商代,青铜制品。
3.牛耕:一种(脚踏耕具)播种工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4.锄:一种翻土农具,出现于西周时期。
5.铁犁:耕翻农具,始于战国,标志着人类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斗争进去新阶段。另外,汉初使用犁壁,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6.耧车:播种工具,汉初最先产生。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农具,出现于西汉。
8.铁锹:一种耕地、铲土的农具。出现于西汉。
9.东汉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10.翻车:一种农业灌溉工具,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曹魏。
11.曲辕犁:一种翻土农具,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12.水转筒车:亦为农业灌溉工具,出现于隋朝,兴盛于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农具
㈤ 建国初期农民耕地或田间劳作主要用到哪些工具
建国初期农民耕地或田间劳作主要用到的工具有:锄头、锹、耙子、犁、扫帚。
锄头,在河南一带又被称为“铩虎铲”,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其构造、形状、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质而异。
分类
锄头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
板锄
板锄
宽20cm至30cm左右,高比宽略长。主要用于大面积的浅度挖掘。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种。
薅锄
月牙薅锄
刀身宽大而锋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没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宽度。较板锄略轻、略薄,有铁柄,用于与长木柄的衔接。 主要用于地表的铲掘工作。比如铲除地面的杂草,收拢地面散乱的谷物或沙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