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这个叫什么是怎么做的
这个是糍粑。
糍粑
糍粑(拼音:cí bā 英文名: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系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糍粑,是南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于中国南北方地区。
中文名
糍粑
英文名
glutinous rice cake
主要食材
糯米,芝麻,黄豆粉,花生
分 类
小吃,糕点,点心
口 味
香、甜、黏
注 音
[cí bā]
味 道
清幽淡雅、甘甜爽口
菜品特色
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1] 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重庆做糍粑的风俗:通常在中秋节,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黄豆粉、白糖。
糯米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加馅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如果将舂烂至胶状的糍粑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就要在冷却后不久,用锋利的菜刀将大圆饼切成小块(2cm*6cm*10cm左右)。因为未完全冷却切时粘刀,冷却太久过于坚硬,切时就很费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压圆饼,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薯仔具体做法:薯仔刮皮,清洗干净后,用蒸笼大火蒸煮熟烂后,放置阴凉通风处让其余温和水蒸气散发后,再快速倒入特制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质的锤子捣至细腻均匀,有很多气泡产生,最后用铲子盛到盆里,依据不同地区的饮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陕西陕南一些地方会勾兑浇洒一些汤汁(北方),口味爽滑,细腻,相对于糯米较易消化吸收,还可以吸脂减肥,可谓是人间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原先,要将米挑到很远的井里去淘洗,因家里没有这么多的水来洗。后来,家里都打了井,也就省了这份挑米的力气。但我发现,老家一些有力气的人仍然舍近求远,宁愿挑着米去离村很远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里水质好,淘洗起来更方便的缘故吧! 将洗好的糯米沥干水后,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甑,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再将米舀进热气腾腾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时,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 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成年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 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碓里抠出来,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中要不时在手上搽些黄油和蛋黄,这样不会粘手。 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算做成了。 当然,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还能不时吃上一坨糯米饭,当大人们将打出来的糯米饭倒入石碓之际,这时,贪吃的孩子们便会蹿过来抓一把在手,然后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也会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吃刚打好还温热柔软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营养价值
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
客家
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2] 。
闽清
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福州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从前,福州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做好的糍粑要先拿来奉祖宗,并且烧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开始吃糍粑。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信阳
信阳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主要产地有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等地。“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打糍粑是信阳流行的年俗。 对于信阳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征意义甚于物质
意义。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吃着新鲜的猪肉,就着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把整个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阳的传统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带的旧俗。糍粑曾是信阳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为防止蒸锅水烧干,要不时地沿锅边向蒸笼里加水”。
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是用红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
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平整成大约5厘米高的样子,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春节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桂林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贵州
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到打糍粑。当地人说如果要做糍粑,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
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初学者的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当地村民结实说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湖南
用当本特产的大型香叶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饭,
2、用石器将糯米饭打成粘状。
3、从山上采来当地特产的一种大型叶类植物的叶子, 双手掌大小
4、将叶子洗净, 把粘状糯米包成单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制作糍粑
5、放置阴凉处,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与叶子的特殊作用有关。
6、吃的时候, 将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钟取出。
此时将外面的叶子撕掉, 糍粑松软,香气扑鼻。 与叶子的香味有关。
湖南紫鹊界——水车打糍粑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晒干了,洗净了,放进木甑,上了气蒸。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两个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两条粗壮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稳说的是握棍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两支木棍架起来,搁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塞进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得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具体做法
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糍粑做法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
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节,四川凉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其中农村多用火烤,俗称烧糍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余糍粑可以留到日后加鸡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来吃,比较甜。
制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然后,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舂茸成糍粑,用热的帕子搭盖。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红色素拌匀,制成芝麻糖。再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凉后,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将“洗沙”均匀地抹上。将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盖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块就可以了。
云南
糍粑稍大,直径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块,用炭火加热,之后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糍粑,也可以用红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点,蜂蜜会从固体变成液体,糍粑会从烫手变成硬块。
⑵ 为什么总有人到农村收“石磨石磙”,这东西有什么用
我姨夫通过回收石磨石磙一年赚到400000元,他曾告诉我,农村人觉得这是一堆破石头,城里人却十分稀罕,大有用处。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石磨石磙属于农具,在机械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农民朋友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石磨是一种研磨工具,把麦子放进去,就能磨出面粉,把玉米放进去宽仔,就能磨出玉米面,把大豆放进去,磨出来的就是豆浆,可以做豆腐。
石磙是一种农具,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都有磙眼,固定之后用牛拖着滚动。
之前农村晒粮食,都要在先打谷场,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石磙,把小麦、谷子等农作物厚厚的摊在地上,让牛拉着石磙在上面滚动,这叫“轧谷”,使粮食脱离穗子。
在机器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想要吃面,想要磨豆腐,就必须要用石磨,想要收粮食,就必须要用石磙。
现在不一样了,吃面有打面机,喝豆浆有豆浆机,收粮食收割机,还有脱粒机,石磨石磙费时费力,自然就被淘汰了。
十几年前,村里面还能看到一些石磨石磙,现在一个也看不见了,不是被我姨夫收走,就是被其他人收走了,价格给的还不低,200-400元一个。
农村收破烂的不少,废铜烂铁,纸板酒瓶之类的,很常见,可是收石磨石磙的还真是少见,旁人问的时候,我姨夫总是支支吾吾不肯说,直到去年过年,喝了我2瓶好酒之后,我姨夫才算说出其中的隐情……
我姨夫说,石磙石磨也好,牛槽马槽也好,都不是破石头,城里人稀罕得很,放在对的地方,就有大用处。
第一类:个人收藏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东西,有人收集邮票,有人收集酒瓶,还有人喜欢收集石磙石磨。
能收藏这些东西的人,往往都是有钱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喜欢老物件,房间里面摆放古董,庭院里面也不能落下,新石头铺出来的庭院没有 历史 感,他们就喜欢老石头。
石磙石磨也好,马槽也好,摆放在庭院里面都很有 历史 感,马槽还能养花,很符合一些人的气质。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他们还喜欢农村人家的过门石,那是真正的老石头,都有几十上百年的 历史 了,不知道走过多少人,各个光滑明亮,充满 历史 感,用这样的石头铺满整个庭院,院子马上就会有厚重的 历史 感,这就是有钱人追求的感觉。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农村出身,有钱了之后就喜欢这些农村的老物件,所以就大量回收,全都摆在院子里,这能让他们找到安全感。
一个东西的价值如何,是不固定的,不喜欢就一文不值,喜欢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类:茶馆文玩
喜欢喝茶且懂茶的人,大多都喜欢古风,所以茶馆装修都是古色古香的,座椅是实木的,茶盘是典雅的,屋里面还需要有假山流水,底子厚就摆上古董,底子薄就摆上石磨石磙,都能增加 历史 气息。
还有一些茶馆将石磨石磙再简单加工一下,做成茶台,同样是典雅古朴,很有韵味。
这些人还比较喜欢文玩,一般人喜欢小巧能随手把玩的物件,可还有一些人喜欢大块头的文玩,石磨石磙也算,虽然抱不动,但每天拍拍摸摸也是极好的。
老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喜欢,就能看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哪怕是石头做成的猪食槽,在人家看来,那就是“聚宝盆”,能让自己“石来运转”!
第三类:景区农家乐
每个地方都有民俗类饥核景区,主要展现的不是风景,而是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了能让游客更好地感受 历史 ,他们也会回收一些上年份的石磙石磨。
再然后就是农家乐了,无论是什么景区,只要是农家乐,突出的重点就是农家,不仅房子要农家,菜品要农家,还要弄一些农家才有的东西,石磙石磨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城里人没有去过农村,不知道农村生活, 旅游 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农家乐,目的就是体会一下农村生活,这时候,如果景区有2个农家乐,一个是3层小楼,院子里有一个篮球场,一个是农家小院,院子里有石磙石磨,那肯定是第二家更吸引人,这就叫特色。
第四类:影视城
如今影视行业的发展是极好的,其中有不少农村题材的作品,这里面就需要用到石磙石磨。
有烂巧掘的影视城会囤一些石磙石磨,有些剧组自己找,还有一些居住在影视城附近的人,专门回收这些东西出租给剧组,一本万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完我姨夫的介绍之后,我感觉自己长了不少见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行之所以存在,必然尤其存在的道理。
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奥秘与隐情,行外人如果不深入了解,是很难明白的。
一个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 历史 文化,还有就是这石磨石磙的材质也是不错的,坚硬耐磨
收石磨石磙,那都是想转买赚更多的钱。
这是专题收藏爱好者朋友,很多民俗的这类东西很好的,我一个朋友的度假村里石磨石磙有万多,他用这些造型,非常有特色。这就是专题收藏的优势。
这类东西消费方面:第一类:进入个人收藏行列
我接融朋友中在义马礼召村有个姓赵的专门收集此类藏品,美其名叫石器收藏。
能收藏这些东西,一个东西的价值如何,是不固定的,俗语称喜之为宝,弃之为草,喜欢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类:古色茶馆,饭馆用作装饰
带有复古色彩的茶馆、饭馆装修都是古色古香的,座椅是实木的,茶盘是典雅的,屋里面还需要有假山流水,有一些茶楼、饭馆将石磨石磙再简单加工一下,做成茶台和雅间标配同样是典雅古朴,很有韵味。
第三类:现在各地打造的古村落景点
现在很多地方都民俗类古街、古村、古城等景区,主要展现的不是风景,而是过去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了能让游客更好地感受 历史 ,他们也会回收一些上年份的石磙石磨。无论是什么景区,只要是展现农家风格,突出的重点不仅房子要农家,菜品要农家,还要弄一些农家才有的东西,石磙石磨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类:开发影视基地的道具
如今影视行业的发展是极好的,其中若反映有农村题材的作品,就需要用到石磙石磨。因此有影视城、建设影视项目需囤一些石磙石磨,有些剧组自己找,还有一些居住在影视城附近的人,专门回收这些东西出租给剧组。
很久以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古董商为了收到非常好的古董,比如陶瓷器皿等,走了很远的地方,到一个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的村子,村子里只有一个老头和一条狗。
古董商祈求老人给一点水喝,顺便买一点干粮。趁着老人给他倒水的功夫,古董商惊奇的发现,那个狗狗喝水的碗,居然是青花瓷的图样,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豁口,但也值不少钱,这个男人觉得,这次来的真的值了!他决心留着住宿几天,最好能花一点小钱把这个碗买走。
农村的石磙和石磨,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没用的东西,换一个人手里,价值翻倍,甚至价值连城,有的东西甚至有价无市!
我们这里的乡村农家乐,还有博物馆,就有农村的这种石磨石磙,农家乐的用来磨豆浆,增加自然情趣,招揽客人。博物馆的是展览的需要,需要放一些有年代感的实物,增强代入感,丰富馆内的藏品,增加收入,提高知名度。
在以前的农村,基本上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凡大一点的村子,都有一个堆稻谷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古朴的石磙,用来做农作物的粗处理,有的地方是用驴和牛拉,也有的地方用人推,当时自然条件的限制,真的没有办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现代化的农业设备一一上马,在很多大型的农场,甚至在田间地头都完成了农作物的前处理工作,在很多的乡村,因为农田的收入越来越低,甚至已经失去了种植的意义,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村民出门打工,农田撂荒了,那些硕大的石滚就没有地方搁,一直在稻谷场风吹雨林淋。
至于说到石磨,这在农村并不稀奇,大型小型的石磨,很多农家都有,很多人喜欢自己用自种的豆子磨豆浆,来调理身体改善生活,如果有人有大点的石磨,就会惹来邻居的艳羡,因为它的工作威力实在是惊人,过年过节都有左邻右舍过来做豆腐,油豆腐,油豆包是很多农村人过年的必备品,自己做会省不少钱,他们认为货真价实。
这几年国家,用了大量的精力来整治农村的环境,鼓励乡村建设,不少农家乐像乳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因为竞争力特别大,大家的口味大差不差,真的想脱颖而出,就得在景点上下功夫,如果有一些游客参与的活动就更好了。
比如有的农家乐就很聪明,到很偏远的村子去买来石桩石磨,用来打糍粑,磨豆浆,原生态口味正宗,来吃饭的客人可以参与劳动,可以随便品尝,老板的投入很低廉,对大家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很多人的眼光独到,在几十年前,就喜欢到偏远的村子去收古董,不管是石磨还是石滚,或者是陶瓷之类的老物件,还有纹理精美的橱柜,都得到他们的青睐,她们花一点小钱,转手一卖,自己就挣了一笔大钱。
像石磨石磙这种东西,往往是年代越久远,东西越珍惜,因为在以后的岁月,这东西真的没有价值了,如果要真的说有,就是回忆一下以前的日子。
感谢支持
这种石磨石碾,还有哪些石绿柱在机器磨,粉碎机,脱粒机还没有出现时,是我们农村日常生活一种必备用具,我十多岁时,三天二头的干这活,麦季麦子收割之后在麦场地晒干后,再用石绿柱滚子套上牛转圈碾压,生产队牛不够用时,就得主人亲自拉,年轻时我拉过,都是中午太阳最热时,很累人的。到秋季收谷子时也是用它碾压,再就是石磨,石碾是把粮食压磨而成面粉和豆浆、剪饼桨。
后来有了机器磨,粉碎机,面粉厂,这些就没用了,随着年代增长就变成了 历史 (古董),城里有钱人和退休人员有很多爱好玩古董的,就卖点这些石器做收藏和 历史 欣赏,有些一娱游乐场,公园为了增力亮点也摆上这些石器吸引游客,家庭庭院也有按放的。由此古玩店就收购这些石器做为古董来卖和收藏,这样这些石器就变成古董,有了收蔵价值,有些头脑精明商贩看到这是个挣钱的卖买,就到乡下用低价收购这些老农民不用的石磨,石碾,绿柱滚子到城市古玩市上高价出售,发了财。
现在一些饭店装修风格为农家特色,需摆放一些农家用具,他收购可以转手卖高价的。还有一些经营农家院的,买了磨盘、石磙是为了烘托气氛。
厚重的农村文化,石头制品越来越少!孩子们小点的都不认识,更不知道其用处!下来收石磨石磙的都是几十块钱就拉走了,跟白捡一般!
想着小时候新小麦快黄的时候,割上几捆拿火烧快黑,然后搓出麦粒,放进石磨的眼里,大人推着磨,一根根就像绿色的小虫虫,不用任何调料直接放嘴里,那叫一个香!现在却再也吃不到那种儿时的味道了!
让景区收走,或者富商收走,只要好好善待,至少给以后的孩子们留个念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所以总有人到农村收“石磨石磙”,自然是因为利益的驱使,那些在农村现在看似毫无用处的“石磨石磙”,实际上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人就因此年入百万。
估计提起“石磨石磙”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毕竟现在这些老物件已经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但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一定知道,而且很多人还会使用,毕竟它是以前的人民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石磨石磙”已经基本上被机器所取代了,在农村人的家里面成为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当初存在的意义,慢慢消失在 历史 的长河中,估计再过十几年,认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不过近年来,为什么总有人到农村大量收购“石磨石磙”,而且出的价格还不低,这东西收来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石磨石磙可以用作装修的装饰或者摆件。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农家小院或者民宿里面看到石磨石磙的摆件,实际上这些摆件都是其他人收购,然后转手卖到这些地方的。用石磨石磙作为小院或者民宿的摆件,不但看着美观大气,而且很有 历史 感,十分漂亮。
与此同时,石磨石磙在风水里,还有着驱邪镇宅、聚财、保佑家人衣食无忧等等风水寓意和作用,所以一些人愿意花高价买来放在家里恰当的位置做镇宅之用。
当然了石磨石磙要想发挥驱邪镇宅的作用,摆放的位置很关键,一般是要把其放在院子的西侧、远离门窗的地方,以及放在大树下面等等,具体为什么要这么放,我也不是很清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其次,石磨石磙个人买来可以用作收藏。
虽然石磨石磙已经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没有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工具,还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一些人对石磨石磙这种生活工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喜欢买来作为收藏之用,这类人不是为了赚钱,只不过是出于个人喜好,认为它有很好的寓意, 历史 文化感也很厚重,所以买来收藏,自己欣赏,自娱自乐。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买来收藏,就是看中了石磨石磙的收藏价值,现在先买来放着,等以后市面上这样的东西少了,买不到了,物以稀为贵,其价格也肯定会水涨船高,就能卖个好价钱,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再有,有的影视城也会收购或者租用石磨石磙,用于拍摄电影电视。
众所周知,现在农村题材和抗战题材的电影有很多,而这些电影的拍摄,就需要用到石磨石磙,因为这是那个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离不开的生活工具,这就让人看到了商机。
很多人专门收购石磨石磙卖给在影视城拍电影的剧组,当然了价钱合适也是可以租的,很多剧组觉得用的时间不多,也就懒得买,直接租用,不麻烦不说,还节约钱,不过这也已经足够让租出去的人大赚一笔了。
最后,石磙石磨可以做成工艺品再出售,价格要翻好几倍,真正的暴利。
如今的市面上有很多用石磙石磨做成的工艺品,比如鱼池,茶座,别有一番风味,看着古朴大气,高端上档次,虽然价格很高,但是有很多人买,市场前景很好,需求量很大。
毕竟用石磨石磙做出来的工艺品,具有浓厚的 历史 文化气息,看着就很吸引人,特别是有文化底蕴的家庭或者是老一辈的人,更是对其有深厚的感情,自然也就情有独钟了。
正是因为石磨石磙背后潜藏巨大的商机,市场需求量很大,利润空间很高,才使得很多人总去农村收购石磨石磙,毕竟一本万利这样赚钱的买卖是谁都愿意去做。
虽然说“石磨石磙”已经发挥过了它的作用,现在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它却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继续发挥着它的 历史 文化价值。
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像这看着已经没有什么用的石磨石磙,背后居然有这么大的商机,我想这是很多人怎么也想不到的。
所以说隔行如隔山,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我们看着不起眼的生意,其实很赚钱,只不过别人都是闷声发大财。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随处是商机,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和把我了。
⑶ 舂米的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英文解释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3)古代用来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打糍粑,中国节日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
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⑷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4)古代用来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糍粑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