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天在野外时,只有一些树枝和火柴,有没有一套有效的取暖法案
如果是北极的话!我建议你搭建一个简易的庇身所,而不是用几根干燥的树枝取暖,如果是我我会把他们留下来做为火种,以后生存的关键就靠他们了.
天然的凹坑或洞穴在极地地区可以成为简易的庇身所。如果携带有露营装备,你可以搭好帐篷,在周围堆上尽可能多的松软积雪来加强保暖效果。严寒气候下,很难用坚实的雪块修造材料,因为你首先要有切割雪块的工具,或把雪块垒成适当的形状。铁锨与雪锯在极地探险中是必备的工具。雪坑和岩坑很易辨认。如果被大雪掩盖,针叶林中、树木枝条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别了。中等体型的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某棵大树的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在背风处的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松软的雪团也可用来组建防风墙。用工具把雪团切成条块,垒在一起就可以了。这是最省力的方法之一.将塑料布或雨披的下端用雪块压稳在地面上,上端压
在搭好的雪墙上,周围用雪块封住,就可形成庇身棚了.
雪沟:因地制宜地利用雪沟搭建庇身棚,要比在平地上全用雪块垒建快得多。不过它只能供单人短期使用,例如在行进途中。在雪地上标出睡袋的大小(含头部位置),沿标线向下挖出约60厘米深的沟,沟边上部切出15×15平方厘米的雪块,在切出位置上放置雪块,沟两边雪块相互依靠支撑,形成顶篷。装备及其他物品放在沟下面,睡袋靠物品支撑,不直接与雪地接触。迎风的沟口要用雪块填实。背风沟口安置可移动雪块,方便进出,或将出口封住,再在雪下挖一通作为出入口若所在地点在缓坡上,冷空气很难进入庇身棚,棚内会更暖和.
雪洞:先在雪地上挖开孔,里面扩展成一个舒适的雪洞。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道理,雪洞内分成三层:上一层生火,中央层睡觉和放置用具,下一层仅容纳冷空气。顶篷上开口,可便于通风,让篝火散发的烟雾能散出去。用可移动的雪块堵住洞口,作门。为了防止冻融,雪块与洞口不必吻合太好。雪块位置也应尽量与洞内接近,这样即便冻合,也易于分开。洞内表面可以修得光滑一些,这样即便有冷凝水形成,也会随壁滑下,而不会滴落下来弄湿装备。洞内沿外周应开凿水沟以便及时排走水分。
北极圈内所有陆地终年封冻,海面上漂浮着巨大的冰山。一年中只有两季节--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隆冬季节有时全天是黑夜,仲夏时则会24小时全为白昼,除了冰河和封冻的大海,在北极地区夏季气温可达18℃,但冬季里会降至零下56℃,而气温不会超过零点。在北半球的森林地带,夏季气温可达37℃,但高海拔地区冬季气候甚至比北极还低。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曾有过零下69℃的低温。
火源是极地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北极冰川上,海豹和海鸟的脂肪是惟一可得的其他燃料来源。在海岸边有时能收集到一些漂流的断木--格陵兰人过去常利用从西伯利亚河经北冰洋漂流过来的栋木建造房屋。苔原地区能够找到低矮蔓延的柳树。森林的延伸地带也生长着一些白桦从林和桧属植物。白桦树是油质树种,非常易于点燃,即便潮湿的树枝也是如此。另一种像石楠一样蔓延的矮生植物是爱期基摩人常用的燃料。常绿、小型叶、钟形花白色,高仅为10-30厘米,它含有如此多的树脂,即便潮湿时也能燃烧,它还有一个在最全的英文词典也难以查出的名字--Casiope.
下一步就是寻找燃料和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