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装稻谷的东西叫什么
砻是用来稻谷脱滚拦此壳的工具。清末民国时期,莆仙一带的砻,是为竹篾编成圆盘形的碾谷工具。砻分为上、下二砻,上砻用来装稻谷的;下砻为圆磨形,磨面是竹片砻齿。下砻固定,中的一立轴。上砻套在轴上,能转动,两旁装有砻耳,用短短的T字形推拉杆套住一耳,人手握住T字形推拉杆的横杆,用力推拉上砻转动,俗称“拖砻”。稻谷从上面一点一点地漏下去,经过上下砻之间大迅的砻齿相啮磨搓,谷壳与糙米粒分离,从上下两砻间的缝隙中飞散开来。
拖砻的人通过T字形推拉杆进行力的传递作用,应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使上砻转动。转动过程,稻谷在上、下砻之间滚动,与二砻产生相对摩擦运动,当稻谷内部的糙米粒与谷壳结合力小于外部的搓磨之力,谷壳与糙米粒也即分离开了。
从稻谷中分离出来的糙米粒,身上的糠皮在砻中是搓磨不掉的,为此,就得将这些脱了壳的糙米粒放在碓臼中加工以脱糠皮,这个加工过程称为“舂衡轿米”。往昔舂米用的是“脚碓臼”,即是在石臼前竖两木柱和一横木,横木中间支一能转动的木杆,木杆的短端是舂米用的石碓,其下方正对着石臼;木杆的长端处为脚踩的位置。舂米时,先把稻谷放进石臼中,而后舂米人用脚踩动木杆的另端。由于脚踩端距横木支点的距离长于碓端距支点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人脚就很轻松地踩动,使石碓抬起,即使其重力势能增大;当脚一松开,石碓就下落,由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增大其动量。当石碓落在臼中糙米粒上很快停止,根据冲量原理,其冲力也就很大。这冲力就使糙米粒的外层糠皮脱开,即是使米粒与糠皮分离开。
由于“脚碓臼”的木柱、横木与木杆所组成的架子占地面积太大,且整个架子结构又太花钱,故此农村中比较多的是使用“手碓臼”,即是直接用手工举碓往臼中碓舂糙米,使糠、米分离。
“手碓臼”的工作原理是:举碓时手臂是利用杠杆原理,让石碓稍作圆周运动,使其重力势能增大。之后让石碓往原来的圆周方向下落,使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石碓落在石臼中时,动能变大,其动量也随着变大。当石碓舂入糙米堆中立即停止,这时石碓的动量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刻为零,根据冲量原理,这时产生的冲力也就变得很大,冲开糙米中米粒与糠皮的结合力,从而使糠、米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