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如何运用
扩展阅读
西宁韩国菜加盟费用多少 2024-11-07 16:36:50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如何运用

发布时间: 2024-04-22 12:23:19

‘壹’ 2.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国家将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作用主要有:调整贷款利率和贷款领域限制,来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平稳增长的要求。比如:现阶段我国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因对金融危机而扩大内需贷款等。其次,调整贷款规模,调整贷款比例,比如:对一 二 三产业的贷款限制与激励。限制一产,提高一产贷款门卡,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建立高科技产业投资运行机制,减少高科技产业投资风险,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要注意到货币政策等经济宏观调整手段,有延时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等特点。要保证经济平稳的按照既定目标发展还要辅助以其他手段。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中的财税手段,价格控制手段等。

‘贰’ 宏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法定准备金率:央行强制商业银行留下的储蓄,不能贷出。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就会降低或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减少或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就会增加,那么它们就会增加储备金,来应对顾客提款等应急事件,从而尽量避免向央行借款。增加储备金就意味着可贷资金的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量就减少了。所以提高再贴现率就会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一,央行卖出手中的债券收回经济中多于的货币;二,央行印制钞票购买市场中的债券,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

‘叁’ 在我国当前宏观背景下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就是三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原理。
1.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
(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
(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
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出)资金的能力受国债总量 和资产结构的制约,若商业银行的国债规模较大且其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则其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能力就较强,否则就较弱。我国东、中、西部商业银行不管是国债资产规模还是国债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数据,我们以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金运用减去全部贷款和企业债之差估算其拥有的国债资产,通过对2001-2003年度,东、中、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在其资金运用中占比的计算可以发现:不仅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债资产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的总量中的占比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且东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总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西部银行。东部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强于西部,所以,当央行货币政策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传导时,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少于东部。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对贴现贷款的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反应与需要贷款的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资金流动性需求、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有关。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体经济利润率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且还影响资金的价格(利息率、贴现率),无疑是影响商业银行对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反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实体而言,虽然资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息率和贴现率,但从本质上讲,利息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换句话说,实体经济对银行贷款利率、贴现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润率的制约,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能够支付较高的资金价格(利息率、贴现率),即有相对较强的资金需求,利润率较低的实体经济只能支付较低的资金价格。由于各区域商业银行面对的实体经济利润率不同,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水平区域间几乎无差别的既定条件下,一方面,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消化资金的能力较强,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率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业银行放贷所面临的环境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也较强。因此,央行同样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工具操作,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而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慢,导致越穷的区域资金越少,越富的区域资金越多的“马太效应”。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反应效果不同的差异。为消除区域差异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不同影响,以达到货币政策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对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区域化操作。其实,在不同区域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国外也不是没有先例,开发初期的美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有两项实行区域化操作。其贴现率一直由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辖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只要报请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核准即可,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储备银行制定的贴现率经常相差很大,只是随着均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的逐渐形成,贴现率才逐步趋同。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统一制定,但从1913年联储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联邦储备体系制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就因银行所在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而异。

‘肆’ 绠杩板畯瑙傝揣甯佹敛绛栧伐鍏峰强鍏惰繍鐢ㄣ

璐у竵鏀跨瓥宸ュ叿锛氩叕寮甯傚満涓氩姟锛涘啀璐寸幇锛涙硶瀹氩瓨娆惧嗳澶囬噾銆
杩愮敤锛氾纸1锛夊叕寮甯傚満涓氩姟鏄涓澶阈惰鍦ㄨ瘉鍒稿竞鍦轰笂闱涔板崠鏀垮簻镄勬湁浠疯瘉鍒搞傚傛灉缁忔祹杩囩儹闇瑕侀噰鍙绱х缉镄勮揣甯佹敛绛锛岄偅涔堜腑澶阈惰屼细鍦ㄥ叕寮甯傚満涓婇溃鍑哄敭链変环璇佸埜锛屼粠钥屾妸璧勯噾锲炴敹锲炴潵锛岃繖灏辨槸绱х缉镄勮揣甯佹敛绛栵绂濡傛灉鏄镓╁紶镄勮揣甯佹敛绛栵纴涓澶阈惰屼细鍦ㄥ叕寮甯傚満涓婇溃涔拌繘链変环璇佸埜锛岃繖镙峰氨鎶婅祫閲戞姇鏀惧埌甯傚満褰扑腑锛屼粠钥屽炲姞璐у竵镄勬祦锷ㄦэ纴浠庤屽垭婵缁忔祹鍙戝𪾢銆傦纸2锛夎皟鑺鍐嶈创鐜扮巼锛屾槸涓澶阈惰屽拰鍟嗕笟阈惰屼箣闂寸殑琛屼负銆傛櫘阃氢紒涓氩埌阈惰屾嬁镌链鍒版湡镄勭エ鎹鍏戠幇杩椤彨璐寸幇锛屽晢涓氶摱琛屾嬁镌链鍒版湡镄勭エ鎹鍒颁腑澶阈惰屽幓鍏戠幇杩欐槸鍐嶈创鐜帮纴鍐嶈创鐜扮巼瓒婇珮锛屽晢涓氶摱琛岃兘璐村洖𨱒ョ殑鐜伴噾灏辫秺灏戯纴镒忔濆氨鏄璐寸幇鐜囱秺楂桡纴璐寸幇涔嫔悗镄勭幇閲戦濇瘆绁ㄩ溃鍒版湡閲戦濆皯寰楄秺澶氥备腑澶阈惰岄氲繃鎻愰珮鍐嶈创鐜扮巼锛屾姂鍒剁粡娴庡彂灞曪纴绱х缉镄勮揣甯佹敛绛栥傞氲繃闄崭绠鍐嶈创鐜扮巼锛屽垭婵缁忔祹鍙戝𪾢锛屾墿寮犳ц揣甯佹敛绛栥傦纸3锛娉曞畾瀛樻惧嗳澶囬噾鐜锛岃繖鏄涓澶阈惰岃勫畾镄勫晢涓氶摱琛屽惛鏀跺瓨娆句箣钖庡繀椤荤暀鍑烘潵涓閮ㄥ垎锛屼笉鑳芥妸镓链夌殑瀛樻鹃兘𨰾垮幓鏀捐捶锛岃繖镙蜂细链夐庨橹镄勚傜暀澶氩皯锛屽氨闱犺繖涓娉曞畾瀛樻惧嗳澶囬噾鐜囨潵鎺у埗銆傛硶瀹氩瓨娆惧嗳澶囬噾鐜囱秺楂桡纴鍟嗕笟阈惰岃佺暀鍑烘潵镄勫嗳澶囬噾灏辫秺澶氾纴鑳借鐢ㄦ潵鏀捐捶镄勮祫閲戝氨瓒婂皯锛岃繖镙峰氨鍙浠ユ姂鍒剁粡娴庯纴锲犳わ纴鎻愰珮娉曞畾瀛樻惧嗳澶囬噾鐜囨槸绱х缉镄勮揣甯佹敛绛栥傜浉鍙嶏纴濡傛灉闄崭绠娉曞畾瀛樻惧嗳澶囩粡鐜囷纴闾e晢涓氶摱琛屽氨链夋洿澶氱殑阍卞彲浠ユ嬁铡绘斁璐蜂简锛岀ぞ浼氱殑鎶曡祫澧炲姞锛屼绩杩涚粡娴庡彂灞曚简锛岃繖镙峰氨鏄镓╁紶镄勮揣甯佹敛绛栦简銆

‘伍’ 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名 称: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音像解读)作 者:中共中央党校 韩保江 谢鲁江 梁朋
单 位:套
类 别: 党群组织— 音像
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它介绍:2010年12月/3盘DVD光盘/3讲/每讲时长约100分钟
定 价:480元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
为了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专家、教授对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析,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汇到讲座中,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第一讲: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韩保江
第二讲:2011年宏观经济走势及经济工作重点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谢鲁江
第三讲:新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博导 梁朋 韩保江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专着和编着20多部。对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有独到研究。
谢鲁江 在中共中央党校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工业化道路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着有多部学术着作。
梁 朋 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部个人学术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