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世纪前中国主要计算工具是什么
最初我想人们是以他们的手指作为计算工具,这是“屈指可数”这个成语的来源。 后来人们用石子、贝壳等自然实物来协助计算。在中国古书《易经》的《系辞》里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一个“数”字,左边形如一根绳上打了许多结,上下有被可能结绳还不是太方便计算。在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的祖先,利用盛产的竹子制成竹签,称为筹码,摆成不同的形式来表示数字。栓在主绳上的细绳,而右边是一只右手,这表示古人是用结绳来计数在石头、泥坯、树木上进行刻痕划线来表达与计算数字,应该是许多民族进化过程的一种生活活动。在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钵口沿上有一些刻划的符号和后来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十”等数字符号相似。陶文中还有这样的符号(图五),可能是表示较大的数字。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排湾族,以及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在五十多年前还在木棒上刻线表示他们狩猎到野猪的数目。有许多外国人以为中国古代的人是用算盘来作计数工具。事实上,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一种独特的计算工具——算筹。筹是一些小竹、木棍。从西周直到宋元,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都是以筹来作计算工具。筹也有以骨、玉、铁等材料制成。195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发现一座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墓,里面有一个竹筒,装有天平、法码、毛笔,以及四十根长短约12厘米的竹筹,这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古的算筹实物。到了1978年在河南省登封出土的早期战国陶器,在上面刻有算筹记数的陶文。因此可以把使用算筹的时间推上更远。远在人们从渔猎时代过渡到畜牧时代,为了计算他们的羊群或马群。人们用小石块或木枝来和所畜养的动物建立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方便及较准确的计算。可是有时搬迁的地方,没有太多石块,或者携带石块来计算太过笨重。于是人们想到为什么不用到处可见的竹子为材料制造帮助计算的工具。在五千多年前古代黄河流域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竹子丛生,是大象、犀牛出没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已会充分利用竹子建住房、作竹筏、制箭、吃竹笋、用筷子夹烤熟的肉免烫手,当然会想到削竹片来作为计算的辅助工具。由于竹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几千年,因此我们看不到在殷墟出土有算筹的实物。可是那里留下来的二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有明显的数字遗迹显示距现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用算筹了。在甲骨文上的“一”、“二”、“三”、“四”、“五”、“六”和“十”是形如“一”“=”“≡”“ ”“ ”“X”和“∧”、“|”的样子。如果用|、||、|||、||||、|||||来表1、2、3、4、5,那么很自然我们会想到用6根竹棒表示6了,可是这样很不方便,在公元前六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周人就用 或 表示6。而7就用 、 来表示。8就用 、 来表示,而9就是以 或 来表示。到了秦汉时期基本上就把数码定为横式及纵式两种,而且固定个位、百位、万位是用纵式,而十位,千位是用横式:筹算加减的方法比较简单。把加数和被加数摆上两行,然后由高位数算起,即由左向右计算,变成一行就是答案。这方法和我们现在通行的笔算恰好相反。现代的笔算法是由低位数往高位数计算。古代西方和中国人一样是由左而右计算的,到了12-13世纪以后才转变成我们现在的方法。1976年3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凰雏村发掘出西周王朝早期宫室的遗址,在出土之文物中发现了青黄两色的陶丸九十粒:青色二十粒,黄色七十粒,这些陶丸直径是1.5—2厘米,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西周时用的算珠。在1953年3月在山东沂南发掘了汉代古墓,墓室内有一些图像,其中一幅拓片,描绘在基室内有一人跪地上,双手捧着长方板,向其主人作奉敬状态。长方板上有六个直行,有二行内有圆珠,每行八颗(上五下三)。另外在墓室一侧的小几上也有长方板,所绘直行和放置的圆珠个数,与拓片手捧长板是一样。因此从周朝到汉朝,除了用竹筹以外,人们也利用刻有槽并放圆珠的算板作计算工具。事实上,古巴比伦人也用类似的计算工具协助计算。我们的祖先觉得像这样的计算板还是有缺点,因此后来转变成有轴穿珠,便于操作。“珠算”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汉书《数术纪遗》,按书中所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里面注释是:“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故可解释为游珠算盘。写出最好珠算书的数学家——程大位被中算史家严敦杰、梅荣照两位先生称赞为:“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家——程大位”,明、清正史中都没有他的传记。程大位(1533—1606),安徽休宁人,原来从商。壮年后在率口专门从事数学写作,历时三十余年,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了《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这书很快到处流传和翻刻。他在《算法统宗》出版以后六年写了《算法纂要》。《算法统宗》流传广泛对明末以及清代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和中国古代数学知识的继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在1781年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对《算法统宗》评价不高,说:“此书专为珠算而作,故世俗通行。惟拙于属文,词多支蔓,未免榛晅勿翦之讥。”在1795年由阮元负责,李锐编纂的一部记述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学术活动及成果的传记体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书——《畴人传》,对程大位的工作是这样的贬低:“大位算学未能深造,故其为术类多舛错,然杂采诸家,往往有宋元以来相传旧法如仙人换影之术,非所能作也。”这里我们简略介绍他的生平以及工作,希望大家能对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程大位,字汝思,号宾渠。幼年除了学习数学外,则学儒家的学问,可是在学成以后没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年纪大了就出外做生意,“周游吴楚之墟”。他把皖南地区盛产的桐油、茶叶、纸张、砚、墨用车船运出,再换回丝绸、布匹、五金等。他在经商期间,除了收集算书外,也同时收集文字方面的书籍。由于算盘是当时从商者的工具,但是缺少统一的珠算教科书,计算方法往往因人因地而异。程大位每到一地,都要观察同行的计算方法,回到客店或床上就细心琢磨,归纳顺口的口诀。听到那里有好书,就或买或借,“齐心一志,至忘寝食”。程大位在几十年的经商期间,收集了很多数学书籍,以及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后来在写《算法统宗》时,他除了从这些书籍中吸收其精华,同时也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献。他在书中开列一个从北宋到明万历年间的数学书目,是研究中国数学史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当时他所知所见的数学着作有51种,其中只有15种流传至今。这部书刊行之后,由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只在短短五六年内,书坊就竞相翻刻。这本书的初刊本出现后十年,李之藻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以《直指算法统宗》和利玛窦的老师,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概论》为底本,编释出一部名为《同文算指》的书在1613年出版,是一本着名的教科书。1659年李长茂编的《算海说详》九卷,全部取材于《算法统宗》。梅文鼎(1633—1721),清初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他的《方程论》、《勾股誉隅》、《几何通解》等着作也多处引用《算法统宗》。清代完成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将《直指算法统宗》全文辑入。到了清末,人们对这书的需求量很大,连主要翻译出版西方着作的江南制造局也进行了翻刻。明末日本丰臣秀吉命令毛利重作来华学习数学时带回《算法统宗》和中国算盘。以后多八种不同的版本流入日本。毛利重作向他的弟子介绍程大位的工作,后来还着《归除滥觞》二卷。在1627年他最得意的弟子吉田光由写了一本《尘劫记》,以程大位的书为蓝本改写而成。随后在日本出现上一珠下五珠的菱珠算盘,一直到今仍在使用。日本珠算普及情况,按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中国,对珠算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的研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在1592年出版之后,从明代到清代,各地书商纷纷翻刻,这书流传的广泛和长久,在中国数学史上是罕见的。明末时,这书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对该地区的数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程大位的曾孙程先坤翻刻他的书,在序中说:“风行宇内,迄今盖已百有数十年,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老业制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从清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算法统宗》的各种翻刻本及改编本,民间还有各种手抄本流传,对民间普及珠算和数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㈡ 古今有哪些计算工具呢
1、古今计算工具有:奇普、古希腊人的安提凯希拉装置、中国的算盘、中国古代的算筹、机械式计算器、电子计算器。
2、计算工具是指从事计算所使用的器具或辅助计算的实物。人们从数学产生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3、指算手指可算是最方便的计算工具。儿童学算,总是先扳动指头,成人表示数目也常常伸出手指。中国古代有"掐指一算"之说,欧洲直到15世纪还盛行着指算,现代有些地方的人还用手指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可见手指长期以来被用作计算工具。
㈢ 计算工具有哪些
算筹,算盘,计算尺,计算机,近代发明的机械计算器等
计算工具释义如下:
从事计算所使用的器具或辅助计算的实物。
指算手指可算是最方便的计算工具。儿童学算,总是先扳动指头,成人表示数目也常常伸出手指。中国古代有"掐指一算"之说,欧洲直到15世纪还盛行着指算,现代有些地方的人还用手指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可见手指长期以来被用作计算工具。
古代的计算工具1900年,潜水员在安迪基提腊岛附近发现一个青铜器具,上有齿轮和刻度盘,是公元前65年左右古希腊人用来计算天体运行的工具。意大利的庞培城,公元79年被火山岩浆湮没,直到20世纪才大白于世,在遗物中发现罗马时代的比例规。这些都是古代计算工具的实物。
计算尺对数发明(1614)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利用这一特点,可制成对数计算尺。这是计算工具又一大发明。最早的设计者是英国的E.冈特,不过当时只是一些刻有对数的尺度,远未具备近代的形式。以后经多次的改进,才成为现代的计算尺。几次大的进步是:1632年W.奥特雷德发明有滑尺的计算尺,同时造出圆形计算尺。1652年R.比萨克、1657年S.帕特里奇制造有固定尺身和滑尺的计算尺。1850年法国的V.-M.-A.曼南将游标装在尺上,被广泛采用。19世纪末叶以来,种类繁多的计算尺一直是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
㈣ 中国人发明了什么计算工具
应该是算盘,传统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算盘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迄今已两千六百年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器--算盘。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把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5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㈤ 历史上有那些计算工具
有算筹、算盘。
1、算筹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
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2、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5)中国有哪些计算工具扩展阅读:
1、算筹的计算规则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
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
2、算盘的计算规则
从右往左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以此类推。最右边第一竖排,下面五个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当到五时,就拨动上面一个珠子。下面一个珠子代表一。上面一个珠子代表五。当第一竖排满十了就进到十位。同理。后面也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算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算筹
㈥ 有哪几种计算工具
中国古代的数学是一种计算数学,当时的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计算工具及与工具有关的计算方
法,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
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
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后来更发现算盘
对人类有较强的数学教育功能,因此源用至今,并流传到海外,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计算工具。
除中国外,其它中古的国家亦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工具发明,例如罗马人的“算盘”,古希腊人
的“算板”,印度人的“沙盘”,及英国人的“刻齿本片”等。这些计算工具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
的,同样是透过某种具体的物体来代表数,并利用对对象的机械操作来进行运算。
㈦ 计算工具有哪些
计算工具有:算筹、算盘、计算尺、计算机、计算器等。
算盘(abacus)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价值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当今,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㈧ 计算工具有哪些怎样操作
计算工具有机械计算机、现代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编辑
和计算尺同时,17世纪另一项重大发明是机械计算机。最早的设计者是W.席卡德,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1623、1624)中描述了自己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不过实际并未制作成功。第一台能算加、减法的计算机的创制者是B.帕斯卡(1642),到目前为止还有几台保存在巴黎。1671年左右,G.W.莱布尼茨发明能做加、减、乘、除的计算机。现德国汉诺威藏有一台,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许多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之后,生产出多种手摇计算机,风行于全世界。
现代计算机编辑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纺织机。受此启发,英国的C.巴贝奇提出带有程序控制的完全自动计算机的思想。1822年他造出一台“差分机”的模型,1834年又设计一台“分析机”,由于机械技术等困难没有最后造成,然而已包含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G.布尔从1847年起开创了逻辑代数这一学科,为近代计算机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比林斯发明电动穿孔卡片计算机,使数据处理机械化,用于人口调查,获得极大成功。他们开办了造表公司,以后发展成为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垄断企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 IBM)。
德国的康拉德.楚泽在1941年、美国的H.H.艾肯在1944年分别采用继电器,造出通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基本上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军事上的迫切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电子数字积分仪与计算机”,简称ENIAC。主要的设计者是J.W.莫克利和J.P.埃克特等,约翰.冯·诺依曼也曾参与工作,改进其设计。此机使用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1946年初正式投入运行。
早在ENIAC诞生之前,英国的A.M.图灵就提出了“理想计算机”(后称为图灵机)的理论,探讨了通用数字计算机制造的可能性。他并在1943年实际造出破译密码的计算机,在时间上还早于ENIAC,但由于军事保密,外人未知其详。
40年来,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高速发展,所使用的元件已经历了四代的变化。第一代使用电子管,第二代使用晶体管,第三代使用集成电路,第四代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1983年底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诞生,标志中国已进入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电脑时代。
㈨ 计算工具都有哪些
计算工具[Calculating Devices]是计算时所用的器具或辅助计算的实物。
人们从数学产生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的数学是一种计算数学,当时的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计算工具及与工具有关的计算方法,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后来更发现算盘对人类有较强的数学教育功能,因此源用至今,并流传到海外,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计算工具。
除中国外,其它中古的国家亦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工具发明,例如罗马人的“算盘”,古希腊人的“算板”,印度人的“沙盘”,及英国人的“刻齿本片”等。这些计算工具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是透过某种具体的物体来代表数,并利用对物件的机械操作来进行运算。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
比例规:伽利略发明了“比例规”,它的外形像圆规,两脚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开合,是利用比例的原理进行乘除比例等计算的工具。
纳皮尔筹:15世纪后,“格子算法”通行于中亚细亚及欧洲,纳皮尔筹便是根据了“格子算法”的原理,但与格子算法不同的是它把格子和数字刻在“筹”[长条竹片或木片]上,这便可根据需要拼凑起来计算。
计算尺: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E‧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632年,奥特雷德发明了有滑尺的计算尺,并制成了圆形计算尺。1652年,R‧比萨克制成了有固定尺身和滑尺的计算尺。1850年,V‧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游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广泛采用。
机械计算机:机械式计算机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席卡德[1623]是最早构思出机械式计算机,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1623,1624]上描述了他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但并没有成功制成。而能成功创制第一部能计算加减法的计算机是B‧帕斯卡[1642],在1671年,G‧W‧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机,并风行全世界。于17世纪末,这种计算机传入了中国,并由中国人制造了12位数的手摇计算机,独创出一种算筹式手摇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并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所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
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机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机。在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比林斯发明了电动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能机械化地处理数据。后来他们更开创了第一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
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与数学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改进,为计算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数学的发展对设计及研制新型的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
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1944年,美国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制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动数字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并由于二次大战的迫切的军事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仪与计算机”[ENIAC],由J‧W莫利和J‧P‧埃克特等主要设计,而J‧冯‧诺伊曼亦曾参与改进工作。ENIAC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
在ENIAC产生之前,英国的A‧M图灵已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理论,并探讨了制造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可能性。1943年实际上制造出破译密码的计算机,但由于军事保密,外人未知其详。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在40多年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使用的元件亦已经历了四代的变化。包括第一代的电子管、第二代的晶体管、第三代的集成电路、及第四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3年底,中国制造了亿次“银河”计算机,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