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术室器械的正确清洗方法与消毒流程是什么
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
(一)一般手术器械的处理
一般手术器械是指非感染的手术器械,如甲状腺、疝气、椎间盘等手术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的流动水下去除血污→酶浸泡2min以上(或+超声波震荡)→流动水彻底冲洗→分类烘干(精细、尖锐的器械要分开)→检查→上油→包装或分类存放于器械柜内。
(二)一般感染手术器械的处理
一般感染手术器械是指切开腔道(如胃、肠、胰、阑尾等)、肿瘤根治、胧肿切开、结核病灶清除以及为感染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手术的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30min→流动水刷洗干净→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分类保存于器械柜中。
(三)特殊感染手术器械的处理
特殊感染手术器械是指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手术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30min→初步冲洗→包装→高压灭菌→于流动水用毛刷彻底刷洗→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包装→再次高压消毒后保存无菌器
械柜中备用。
(四)内镜手术器械的处理
处理方法:卸下可移动的内镜部件、光学导线的连接配件、通道阀等→张开钳夹部位,以流动水冲洗衣面血迹、小刷轻轻刷洗→高压水枪冲洗关节部位、内腔通道,去除隐藏血迹或有机物→浸泡于酶剂(腔镜专用清洗剂)的稀释液中2min,充分去除有机物→流动水再次冲洗→擦干→高压氧气或压缩空气吹干各部件水分→专用润滑剂直接喷于器械表面、轴节、内腔、弹簧部位,再用镜头纸擦去表面油迹→保存于专用仪器柜中。若为HBsAg阳性者,术后器械应先浸泡于0.33%戊二醛稀释液(2%戊二醛1份,加水5份)15min,然后再按上法清洗。
手术器械、内镜、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手术器具及物品全部采用高压灭菌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室的内镜及其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未破损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
(三)接触未破损粘膜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体温表等,用后先清洁去污、消毒、擦干,耐高温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压舌板采用高温灭菌,体温表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四)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粘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麻醉用器具,雾化器、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可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可用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用5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分钟,用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严格要求一用一消毒,湿化液应用无菌水,如连续使用可每天更换湿化液,并每周更换消毒所用器具。
(五)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可用过氧乙酸,戊二醛、万福金安等高效消毒剂。
(六)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
(七)口腔器材按照其危害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外科器械及其它穿破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不穿破口腔软组织但与软组织有接触的器械必须灭菌,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
(八)各种医疗器械送到设备科修理时,需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后方可修理,工作人员应在维修完后严格手消毒。
‘贰’ 需要来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室,浸泡时间为多少
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一)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 (二)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三)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需 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时,必须浸泡10小时。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转
‘叁’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第一章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一、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二、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三、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一、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二、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三、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四、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五、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六、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七、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一)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二)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三)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四)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一)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三)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四)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一)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
(一)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
(二)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三)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采用其它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器械时,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在使用器械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必须先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内镜进行清洗。 软式内镜消毒后,应当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冲洗和干燥:
一、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更换手套,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二、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三、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病人的诊疗。
四、支气管镜经上述操作后,还需用75%的乙醇或者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或者选用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的适用于内镜消毒的消毒剂、消毒器械进行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
二、弯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如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
储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二、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过氧乙酸擦拭。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第四章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 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时间按使用说明。
三、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四、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硬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二、环氧乙烷灭菌方法适于各种内镜及附件的灭菌。
三、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可以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四、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分钟的方法。
五、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带管腔的器械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
六、采用其它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具体操作方法按使用说明。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的硬式内镜,消毒后应当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硬式内镜,灭菌后应当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 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 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肆’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生部关于印发《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为保证《规范》顺利实施,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将内镜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本《规范》实施前,开展内镜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工作。
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内镜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消毒质量,严格预防和控制因内镜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
二、加强《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全面贯彻本《规范》,有关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镜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未达到本《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内镜诊疗业务。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监测和监督。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五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第六条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第八条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第九条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十条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第十一条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一、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二、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三、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第十二条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一、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二、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三、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四、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五、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六、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七、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第十三条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第十四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负责对本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软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
第十五条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一)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二)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三)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四)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一)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三)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四)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一)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第十六条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第十七条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第十八条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
(一)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
(二)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三)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第十九条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第二十条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第二十一条采用其它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器械时,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在使用器械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必须先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内镜进行清洗。
第二十二条软式内镜消毒后,应当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冲洗和干燥:
一、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更换手套,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二、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三、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病人的诊疗。
四、支气管镜经上述操作后,还需用75%的乙醇或者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第二十三条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第二十四条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或者选用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的适用于内镜消毒的消毒剂、消毒器械进行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
二、弯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如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第二十五条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第二十六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第二十七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二、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过氧乙酸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第二十八条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第四章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
第二十九条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时间按使用说明。
三、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四、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第三十条硬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二、环氧乙烷灭菌方法适于各种内镜及附件的灭菌。
三、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可以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四、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分钟的方法。
五、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带管腔的器械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
六、采用其它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具体操作方法按使用说明。
第三十一条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的硬式内镜,消毒后应当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硬式内镜,灭菌后应当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第三十二条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 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 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第六章附件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设有内镜诊疗中心的,其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设立病人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
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当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
第三十七条本规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原《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第六章第十一节“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同时废止,其它与本规范不一致的规定以本规范为准。
‘伍’ 腔镜器械的清洗与保养
腔镜器械清洗流程
1、 着装要求
防渗透工作外衣(或防水围裙)、 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等工作人员操作时穿戴整齐注意保护。
2、 清洗流程
⑴冲洗将器械轴节完全拆卸后置于流动水下用软毛刷彻底刷洗用水枪冲洗管腔去除血渍污渍。
⑵酶洗将器械放入1:200多酶洗液中浸泡2-5分钟。
⑶漂洗再次用流动水刷洗器械。
⑷除锈将器械放入1:7的除锈剂中浸泡15-20分钟。
⑸再次漂洗用注射用水冲洗器械。
⑹润滑将器械放入1:15的润滑液中浸泡30秒。
⑺干燥用干纱布擦干器械并用高压气枪吹干管腔内水分。
⑻打包正确安装器械检查性能完好重点是镜头、数目精准、套好保护帽用无纺布单层双包 内置低温指示卡外贴低温指示胶带低温消毒备用。
‘陆’ 宫腔镜器械需要清洗槽吗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率,使腹腔镜手术器械能更好地用于临床手术中。方法 使广大护理工作人员掌握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和保养的方法。结果 延长了腹腔镜器械的使用寿命及减少了术中的感染率。结论 目前在我国腹腔镜的使用中,掌握了其清洗、灭菌和保养的方法,有利于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腹腔镜器械;清洗;灭菌;保养
自1987年Dubist等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成功后,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打击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微小、愈合疤痕小、美观等优越性,腹腔镜手术逐渐广泛应用。在成人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妇产科的宫外孕及继发不育的探查术式。我院自2000年5月开始应用腹腔镜,现已治疗胆囊息肉682例,胆囊结石1 068例,治疗妇产科宫外孕360例,继发不孕642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腹腔镜也应用于小儿手术中,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胃食管反流的胃底折叠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环肌切开术,腹股沟斜疝的疝囊结扎术,肾切除术,腹股沟部不能触及的隐睾腹腔镜探查术及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腹腔镜手术通过荧光屏观察视野广、清晰,属微创外科,其器械精密度高且价格昂贵[1]。掌握正确的清洗、灭菌及保养的方法,不仅能确保手术中器械良好,有效的工作状态,而且能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保证灭菌效果,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
1 器械的清洗
1.1 腹腔镜器械用后应根据其性能、结构及生产厂家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清洗 为获得清洗最佳效果,从清洗剂、清洗工具到清洗的方法均有特殊要求。清洗剂的选择,首选是3M公司安必洁清洗液,它能迅速分解所有人体分泌物,对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充分有效。独特的多酶技术达到快速、高效的清洗效果,此类产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以节省费用和时间,仅用1∶100~1∶200稀释液浸泡器械2~10 min即可以达到专业清洗效果,自动清洗机稀释比例可达1∶400到1∶500[2]。
1.2 清洗工具 高压冲洗枪、软毛刷、软清洁布、脱脂棉球、擦镜纸、高压气枪等。
1.3 清洗方法 常规腔镜器械洗手护士在手术台上应及时擦净手术器械上血迹,避免血迹黏附器械上形成血痂,造成术后清洗困难,损害器械。术毕将术中所有器械取出后放入流动水中彻底冲洗。器械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钳端齿槽处用软毛刷彻底清洗,管腔用腔镜专用的清洗枪反复冲洗。将清洗后的器械擦干,放在自动超声器械清洗机内,用1 ml原液按比例加水稀释至200 ml的清洗液。器械的关节打开,小附件如小的螺帽、密封圈、弹簧等用纱布包好,放入配好清洗液的自动超声清洗机内,清洗5~10 min,用吸水性强的清洁软布擦干水迹,管腔内的水珠用高压冲洗枪、气泵等吹干。涂上润滑剂,它能迅速的在器械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层,使其清洁润滑便于保管,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器械操作起来手感更好。光学器械及导线、管道的清洗:用蘸有上述清洁液吸水性强的清洁软湿布,擦去腹腔镜及几个连接导线上的血迹、污渍,然后擦干;镜面用湿的脱脂棉球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后,以擦拭镜纸擦干;管道放入超声清洗机10 min后取出,以高压冲洗枪冲洗干净,晾干水迹,备用。
2 器械的灭菌
2.1 灭菌 腹腔镜器械是直接穿过皮肤进入人体灭菌组织的器材,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除紧急情况外,所有器械均须灭菌后方可使用。所谓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灭菌方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掉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所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普通手术器械、各种型号硅胶管、冲洗吸引管、非一次性使用的穿刺锥及标有Autoclave-334/273F的腹腔镜器械均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3]。
2.2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的腹腔镜、摄像头、光源导线、电凝导线等首选此法灭菌。
2.3 戊二醛浸泡灭菌 浸泡灭菌时间为10 h,药液宜每周更换一次,可用于腹腔镜器械及管道的灭菌。对腹腔镜的灭菌一般不采用此方法,因为虽然腹腔镜防水密封性能好,但浸泡后镜面接口处的液体不易擦净,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雾状水蒸汽影响镜面清晰度。
2.4 甲醛气体熏蒸灭菌 其对工作人员损害严重,现基本上已不使用。
3 器械的保养
3.1 正确的保养是保证器械良好性能、延长器械使用寿命的关键 任何器械在任何情况下均需轻取轻放,不得投掷、磨擦、相互碰撞及同时一手拿多样器械,保持轴节灵活、尖端合拢良好、锐利器械刃面锋利。
3.2 注意镜面的保护
3.3 导线的保护 导线清洁后存放时不可折叠,盘旋弯曲度应大于90°,以防止光纤折损,影响使用效果及缩短使用寿命。
3.4 对各类钳子要经常检查 活动关节,注意钳端的闭合情况,关节处涂上专用润滑剂。
3.5 锐利器械保存应套上橡皮保护套
1)穿刺锥、转换器上的密封圈、橡皮帽,如有老化、裂口时应及时更换,以免造成术中漏气而影响气腹效果。
2)冲洗引管上有一阀门,应定期拆卸进行清洁、上油,以保持阀门的灵活性。
3)所有器械在使用、清洗、保养过程中,关节不应强扳,尖端不能碰及硬物,管状器不能敲打,器械小部件不能丢失。
综上所述,腹腔镜器械应专人保养,对腹腔镜仪器和手术器械的性能应该深刻了解,掌握器械的清洗灭菌和保养,以确保手术中保持有效的工作状态,使其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柒’ 如何判断腔镜镜头清洗损坏
你好!清洗:1、按照卫生部消毒、灭菌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后的腔镜器械及其附件(可清洗的部件、手柄、套管等)立即用含溶酶的清洗剂浸泡2~3分钟(溶酶的比例产品说明)。溶酶剂主要消化蛋白质、脂肪、消除管道中的凝集块及附件中的有机磷片。达到快速,高效清洗的效果。2、器械经浸泡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管腔用高压冲洗枪反复冲洗,钳端齿槽用软毛刷刷净血迹污渍后用软布擦干水,管腔内的水珠要吹干或吸干,然后涂上润滑剂。或者使用超声清洗器清洗
消毒:根据腔镜器械及其部件的性能不同,以及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分别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
1、高压蒸汽灭菌:所有能高压灭菌的腔镜手术器械均应该使用高压灭菌方法。
2、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杀菌力强,杀菌普广,不损害物品,且穿透力强,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的内镜镜头 、摄像头、光源导光束、电凝导线等均可用此法灭菌。
3、2%戊二醛浸泡:用于腔镜器械的浸泡灭菌,需浸泡10小时。浸泡时器械的关节要打开,管腔要注满浸泡液,使用前要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残留的药液。
4、医用灭菌器灭菌 祝你健康!
‘捌’ 腔镜器械常见的问题有哪些,我该如何清洗和养护
外科器械分为普通手术器械、腔镜器械两大类,国内绝大多数医院使用的腔镜器械均为进口品牌,价格昂贵,其性能远远高出国产器械,但其使用寿命有限,损坏是必然,而原厂家在国内没有售后维修点,一旦损坏,需要寄到国外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周期长且原厂维修价格昂贵,于是器械的及时保养以及在清洗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显重要。
1 消毒
1.1 腔镜器械均可使用低温消毒箱(环氧乙烷)消毒、万福金按(2000mg/l)浸泡、等离子灭菌。
1.2 所有金属器械均可高温高压灭菌法,(有塑料外套除外)。
1.3 二氧化碳管、光源线、冲洗管道及超声刀线均可用等离子灭菌。
1.4 若采取浸泡消毒,浸泡时应将器械轴节打开,管腔应充满消毒液,各种电源接头勿沾上消毒液或水。
2 使用
2.1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器械的功能及螺丝有无松动,尤其是气腹针的弹性、电凝分离钳的方向转动及有无电凝链接;腹腔镜的清晰度及有无损坏、裂痕。
2.2 根据光源选择合适的硬镜,根据电刀选择合适的电凝线。
2.3 器械及硬镜应轻拿轻放。
2.4 光纤及摄像头连接线不得打折,以免折断光束或CCD连线,并监督医院使用情况。
3 术后清洗和保养
3.1 清洗器械前做好个人防护。
3.2 清洗时应尽量拆卸器械,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3.3 请清洗后的器械用多酶洗液浸泡,用毛刷、50ml针管等将其刷洗干净。
3.4 将用多酶洗液清洗过的器械用流动水彻底清洗,以去除管腔内的多酶洗液及污物。后用干纱布擦干,管腔内用50ml针管注气排空水分。
3.5 光纤等管道器械,用湿纱布擦拭后,以直经20-30cm盘成圈后放置,切勿打折。
3.6 器械清洗后检查有无损坏,或缺螺丝等问题
3.7 如果暂时无需消毒使用,则可涂上石蜡油,放于固定器械柜内保存。
4 保管保养
腔镜器械须专人专管。
5 维修
正常使用下,器械有可能出现老化,变形,丢失螺丝等小配件的问题。例如,电凝钩的绝缘层破裂漏电、持针钳持针不稳、绝缘剪刀刃口不利、管鞘陶瓷头损坏、镜桥折断、管鞘变形等等。专管护士一旦发现器械已不能正常工作,有可能会影响医生的操作,则应及时更换完好的器械。而已损坏的器械,也应及时进行维修处理。以前因为必须返回原厂家才能够进行维修处理,于是维修周期过长,维修费用过高的因素导致了医院宁愿弃旧购新的心理。而随着我国腔镜生产厂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腔镜器械不再需要出国维修,且维修成本大大降低。于是,昂贵的废弃中的腔镜器械不再是鸡肋,选择维修处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大降低了科室的成本。
‘玖’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步骤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流程可以总结如下:
清洗消毒流程:诊疗室的预处理清洗消毒室的侧漏和手工清洗、漂洗储存在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事前做好清洗人员的防护,穿戴专业的工作服、防水服、防护镜、帽子、口罩、手套等。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首先是要做好预处理,即使用过后及时在诊疗室中使用酶液纱布拭去粘在其表面的污物,然后反复进行送水、送气操作10秒,没有问题就将内镜取下后盖上防水帽,然后有工作人员运送到清洗消毒室。
其次是利用清洗室中的专用水池进行漏水测试,确保整体都没有出现漏水的情况;再次就是使用配制好的多酶溶液清洗内镜,将事前去掉阀门和按钮的内镜完全浸入到溶液中用布清洗多次,尤其是镜身和操作部分,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和活检孔道使用消毒过的毛刷清理,并用灌流器将清洗溶液注入到管内进行内壁清洗,要注意在清洗内镜时浸泡时间不低于2min且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清洗用的多酶洗液。再次是对清洗过的内镜进行漂洗,将内镜的按钮、附件及镜身部分置于流水下漂洗去除多酶物质后用干纱布擦干。
然后是将擦干的内镜及附件消毒,即将其置于消毒液中保证表面及内腔的所有部位都与消毒液接触5min以上,消毒后还需要参照上述漂洗过程再操作一遍;最后是用75%医用酒精冲洗内镜的管道,用气枪吹干管道水分并用无菌纱布擦拭镜身后安装按钮等附件,完成清洗消毒后的器具需放在干燥的地方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