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云梯:古代战争中的攻城利器
古代战争中,遇到敌人攻城,守城士兵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
从人类诞生之初,冲突和矛盾便伴随在了我们祖先的身边,当人类逐渐群居,形成一个个的部落,这些冲突也就慢慢扩大和激化。
后来,人们逐渐用器物武装自己,冲突造成的损失也就越来越大。
战国时期,《吴子》一书中正式出现了"战争"一词,来表示双方为达到一定目的进行的武装斗争。根据交战场景的不同,
战争还被细分为运动战、阵地战、攻坚战等种类,我国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战争都算是攻坚战。
所谓攻坚战,就是战争一方占据关隘、城池、要塞等防御工事,而另一方则进行攻城的战争形势。因为这种战争中守城方占据优势,
所以攻方想要获胜一般都需要投入更多兵力、承受更大损失,或者拥有足够先进的攻城武器。
在如今的影视剧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攻城方将长长的梯子架到城墙上,
士兵们不断往上爬,又不断被守城士兵砍杀、射杀,或者用石头砸到而掉下梯子。
看到这一场景,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面对攻城的敌人,守城士兵不直接将梯子推倒让他们全部摔死,而是要一个个慢慢消灭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直截了当的答案,那就是历史上很少有直接用一个长梯进行攻城的例子。
试想,一个足有城池高的直梯在制造、运输、储存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冒着枪林弹雨缓慢抬到敌方城下,再将其立起、搭建到城墙之上了。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着架梯攻城的事例,只是他们所使用的梯子不是常见的直梯,而是一种名为"云梯"的特制攻城器械。
云梯,可谓是古代战争中的攻城利器。所谓云梯,顾名思义,就是能架设到很高地方的梯子,相传它是由着名工匠鲁班应楚惠王要求而制造。
在鲁班之前,或许很多人已经想到了用梯子架设在敌方城墙上以攻入城中,但苦于直梯的笨重难以实现。
作为着名工匠,鲁班进行了一系列精巧的设计,如将云梯底部设置成战车状,以方便移动;将梯的部分设置成靠滑轮升降,以节省人力等等。
根据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当时的云梯在顶部还设置有钩状物,这是用来钩住敌方城墙,以防止出现人们所说的"将梯子推倒"的情况。
另一方面,云梯自身本就坚硬厚重,用刀剑难以砍断,用人力也难以将其直接推倒,毕竟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需要的人力在狭窄的城墙上根本就无法排列开。
当然,历史上人们对付云梯还是有着不少的办法。举例来说,太和二年(228),诸葛亮率数万兵马进攻守军仅有千余的陈仓。
当时,陈仓的守将是郝昭,他虽然名气不大,却十分擅长守城,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派出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来到陈仓城下,
将梯首成功搭上了城墙,不过,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不管云梯多么坚不可摧,它毕竟是木制品,当遇到燃着火焰的弓箭时,立刻就燃烧了起来。很快,沿着云梯向上攀援的蜀汉士兵都被大火烧死,尽管诸葛亮士兵更多、武器更充足,但还是被郝昭阻拦了足足二十多天,随着曹魏援军的感到,前者只能无奈退军。
可见,云梯虽然难以直接被推倒,但是仍然有其弱点。
到了唐朝,随着技术的改进,云梯更加难以通过推倒的方式克制。经过改良的云梯在原本的梯身之上又增加了一个"副梯",这种副梯的顶端安装有轱辘,
可以在城墙的表面上下滚动,所以又叫做"飞云梯"。这之后,人们又对副梯进行了诸多改造,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种类的云梯,大大提高了登城的速度和方便程度。
宋朝时,云梯进一步得到改进,兵书《武经总要》中就记载了新型的折叠式主梯,这种主梯在便利性、防御力上都远超过去,
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不过,随着火器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云梯这样笨重和容易被炮火击溃的攻城器就逐渐消失在了战场上,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总而言之,古代守城士兵之所以不直接推倒梯子,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云梯非常坚固和稳定,连撼动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推倒了。
另外,即使多个守城士兵加起来的力气足以将其推倒,但狭窄的城墙上士兵们难以做到聚集在一起齐心协力,所以也就更加无法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