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是怎么建一口井的
1、选址:挖井之前先选择一片长有茂密艾蒿丛的地方。打井人在打井之前并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凭地面的艾蒿当向导。但井深一般都是要超过三丈的。
2、挖土:古人过去打井的工具土语称蝴蝶锥,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镩,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锥头在钻井的同时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
3、制造井桡:井桡取材一般是落叶松板材,没有落叶松取杂木也可以。井桡呈六边形,这样的井桡构架合理,支撑力强。木匠把选好的木料锯成厚厚的木板,在木板的两端刻上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的扣好。
4、下井桡:因为平原上打井大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有条件的地方地表水浅,临时打井也有用石头和砖堆砌的。
5、取土:此外还要配备几个力工干力气活。力工们在井匠的指挥下,泥斗里的泥装满后,再用力提出清理,同时木匠在地面上把井桡一层层的下进井里,再用重锤将井桡夯实。如此往复,直到井出水。
打井其实就是取用地下水,古代人对于打井是十分重视的,打井之前要请风水师傅专程来看好地方,一方面是准确找到地下水,另一方面是按照风水学的原理,尽量将水井打在安全适宜的位置,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讲究,就是井挖好以后,要给井里放只乌龟,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这种风俗还来源于一个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中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列为四大神兽,也象征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玄武就是象征北方,按照五行说法,北方属水,因此玄武又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水神,而玄武的外形就是龟蛇合体,人们把乌龟养在井中,也就象征着把玄武请到了井中,希望作为北方水神的玄武保佑水井水源旺盛,永不干涸。当然这种风俗还来源于一个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中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列为四大神兽,也象征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玄武就是象征北方,按照五行说法,北方属水,因此玄武又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水神,而玄武的外形就是龟蛇合体,人们把乌龟养在井中,也就象征着把玄武请到了井中,希望作为北方水神的玄武保佑水井水源旺盛,永不干涸。
我们都知道,地下水往往含有很多矿物质,有的地方地下水一些矿物质会超标,不适宜饮用,古时候没有检测化验的设备,所以放只乌龟下去,具有检测水质的作用,如果乌龟在井里都无法生存,那么这口井肯定是不能用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战乱频发,有些人为了消灭敌人无所不用其极,《武经总要》中就记载,如果敌人来侵略,打不过的时候就撤退,但是撤退时要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该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都毁掉,对于水井都投毒,后人在战争中没少用这种办法,很多无辜百姓因此丧命,所以在水井中养只乌龟也能起到试毒的作用。
㈡ 传统生活用具类中挑具包括哪些,举出四到五种。
1、扁担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类型有高扁担、低肩担、平肩担、扦担。高肩扁担一头厚一头薄,薄的一头向上翘,主要是担高挑子用,重的一头在背后,几乎挨到背上,轻的一头在胸前离肩较远。扁担中间固定有一衬肩,衬肩始终在肩上,换肩时用高肩打杵把扁担撑住再换肩;低肩扁担厚薄一致,在扁担两头各钉两颗竹钉,担绳子放在两钉之间,以免绳溜落;平肩扁担全身厚薄一致,两头较窄,中间较宽,担行李时两头重量相等,也用高肩打杵,如果没有高肩打杵,就担盘肩担子;扦担也属扁担类,两头尖翘,中间扁圆厚实,将麦田里的麦捆往回运送时用。挑麦子也有用扁担的,但是扁担头要尖,便于插进麦捆子。木扁担的材料选用桑木最好,也有用青岗木、漆木、黄栌木。此外,粗竹子(生长两年以上)分成两半做扁担挑东西,在大街上常有人用竹扁担挑东西叫卖。家用挑水扁担,两头有铁环连接的铁钩,也有用木钩的。
2、背架子背驮东西的运输工具。做前架子用四根木条,后边两根木条只用一尺长,靠前的两根木条四尺长带弓形,下边做有一方斗,斗里装上干粮、临时用物等,靠背的两根条子有三道连接档。旧时,农民用背架子背木炭到山外卖。背架子上端右偏旁拴一个小篾环,歇肩时用篾环(篾刮子)刮去脸上的汗水。
3、驮架运东西的交通工具。用两木杆做梃子,做成梯形,大、小两头各安两道横档,在肩扛的地方安有带凹形的横木档,便组成了驮架。用时宽的一头是两根腿子,窄的一头是捆行李的。在肩挡上绑垫肩围套,驮起来不磨肩膀。驮架行李捆好了,起步是有技巧的,如果两脚并齐,往起拔是拔不起来的,如果拼命往起拔,连人带物会倒至背后滚落在地。正确的方法是一个脚在前,一个脚在后,前弓后蹬,便轻轻拔起来了。绑行李有巧,起驮架也有巧,扛驮架更有巧,如果掌握了巧门,觉得驮的轻,间程便较远;如果不掌握巧道,越驮越重,间程也就较近。真是“一巧不得,少挣八百”。
4、打杵背东西或挑东西歇肩的工具。打杵有三种:一是高肩打杵,用一直径5公分左右的木棒做打杵梃子,梃子上端安一打杵帽子,帽子两边高带沿,中间凹,宽度刚好只能放入扁担,在歇肩或换肩时用打杵撑住扁担挑子的重心。挑起担子,用打杵拄手,或是用打杵拗肩,打杵拗肩时如在窄路上遇见对面走来行人,立即把打杵从肩上放下;二是背东西用的打杵,根据人的个子高低选材,用和下身一样长的木棒,在木棒的上半节分开成“Y”型,上安打杵梁子,就成为开杈打杵,有的将着地一端用铁箍箍住,端面嵌入一钉齿,既防裂损又防滑,这样的打杵美观、耐用。也有用独木棒安横梁成“T”型的,属于简易型的打杵。背东西的打杵用于背背笼、背背架子时在背后撑着行李歇肩;三是带平杈的简易打杵,用一根肩膀一样高带杈的木杖,在开杈处锯成斜角平面,抬檩子、抬树时用来支撑换肩,惯称杈杈打杵。
5、龙砌河堤时抬大石头用的粗木头称作“龙”。抬石头最少是二人抬,只用抬杠就行了。抬石头的杠子最好是桐木,其次是松木,要求很直,两头粗细基本相同。4人抬叫“四牛子”,只用一根牛子棒,两端拴有牛子窾,每窾套一根抬杠。8人抬叫“八架”,需用“八尺”,一个“八尺”两端各拴一根牛子棒,这样前后、左右看各4个人。16人抬叫“抬大架”。“抬大架”就用上“龙”了,一个龙杠上两头各横架一个“八尺”,同样一个八尺上两根牛子棒。
6、箢篼用水竹篾编的,象铲瓢的形状,前边是敞口,后边收五寸高,主要用于装粪往背笼里或往车上倒,做屋打土墙时,用箢篼挑土上墙,也用来挑粪等,用途很多,其特点是将东西装在里边后往出倒时方便省力。
7、挎篮也叫挎箩。用竹篾编制的下底长方形、上口椭圆形的农用工具。挎篮也分大挎篮和小挎篮,是农村人上山打猪草和找野菜必不可少的农用工具,找菜或打猪草数量如果在两挎篮以上,就用细木棍在挎篮口周围插一圈,再把多余的草或菜装上,上部用绳子勒紧背回家。
8、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主要用慈竹编。根据编法和筐眼疏密程度的木同,背篼可分四种,一是大蔑丝背篼,用于背谷子等;二是小蔑丝背篼,又名夹背儿,编得非常细密,没有漏眼,可以背米、面等;三是大花篮背篼,又称倒花篮背英用于背猪草、牛草,四是小花篮背篼,用于去集市时装一些小物品。篾丝背篼和花篮背篼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筐眼细小些,后者大一些。还有背小孩的娃娃背。制作简单、形态多样,使用起来非常灵活,适合于山区不同地形下背运不同性质的物品。
9、捎码子出行带东西的用具,是用粗线布缝成的,象布口袋,开口在中间,两头缝成双线路,并缝有线须子,须子的精细相等。走亲戚、串门子、赶集等多用,在捎码子两头装东西,袋口在肩上,一头吊在胸前,一头吊在背后。
10、披肩子 背东西肩上用的垫肩,全是用棕皮做成的。有开岔的两顶带弓形的厚棕片扣在肩膀上稳稳实实的,背背架子时把背带压在棕片上,背起来背带就不勒肩膀了。背架子和披肩子是配套使用的,至今在农村特别是高山地区还保留有此类工具。
希望能够帮到您!
㈢ 童年的记忆——挑水
小时候,你挑过水吗?我不但挑过水,还抬过水,提过水。
记得在我们家的厨房里,有一口齐腰高的大瓦缸。瓦缸里盛满了清净透明的水,在清净透明的水面上,飘浮着一个舀水用的葫芦瓢。在瓦缸的旁边,则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对挑水用的铁皮水桶和一根竹扁担。
这对铁皮水桶和这根竹扁担,便是我们家去水井挑水用的必备工具。那个时候的饮用水,都是要到附近的水井去挑。挑回来的水要及时倒入瓦缸内储备着,随时可用。在水缸口上,要用一个木制的盖子盖着,以免灰尘落入缸内。
我家的瓦缸只能容纳的下三挑水的水量,每天必须要挑三挑水,才能完成当天的挑水任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印象中从来没有见过等瓦缸见底了才去挑水的现象,除非是清洗水缸时。
可想而知,水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水,尤其重要!
挑水是件苦差事,几乎都是家里大人承担的事情。但若是遇到大人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小孩挑水、抬水或提水也是常有的事。只不过水桶里面的水量会减少,挑水的次数当然也会明显增加。大人来回三趟挑完水,到了小孩就得来回六七趟。
即使这样,每天见水缸里的水快用完的时候,我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拿起工具去取水。
年龄小的时候,会拿一只大人为你准备好的小水桶,学着独立去提水。提水,费时又费力,一路上边提边休息,左手换右手,即使这样,手胳膊仍酸痛不已。
等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会和兄弟姐妹一起,用一只常用的水桶,一根竹扁担去抬水。抬水时前后两人要相互照应着,特别是在后面抬水的人,要尽量把扁担上的重量往自己肩上挪,好减轻前者肩上的压力。
到了能够独立挑水的年龄后,就正式用常用的两只水桶一根扁担去挑水了。初学挑水时会有个过程,一开始肩膀总是火辣辣的疼,一点都不适应。只要边挑边停下休息一会儿,或学会换肩,时间长了就适应了。
挑水自由,抬水受限制,提水费时费力,但凡能挑则不抬,能抬则不提。
开始的时候,无论是挑水,抬水,还是提水,一路挑抬提,是一路洒,等到了家门口才发现,水桶里面的水已所剩不多了。
后来慢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宁愿慢点也要保证桶里的水少洒或不洒。
对于我来说,提水、抬水、挑水都无所谓,大不了多出点力气。最怕的就是在水井里面打水了。
曾经好多次,我都试着学大人打水,拿着拴着水桶的绳子,顺着水井边缘,将绳子那端的水桶慢慢放到水井里。然后弯着腰,右手拽着绳子,集中力量,在水井水面上,使劲左翻桶,右翻桶,一紧张,汗水直流,手颤发抖,结果是水没装进桶里面,倒是连绳带桶一同沉入了井底……好在水井边的人多,见是孩子来取水,都会亲自帮你打水,都会热心帮你捞水桶。
水井就在附近,离我们家住的地方不远。每挑一担水,来回若是不被其他事情耽搁的话,也就十多至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水井很深,深不见底。水质清澈,清凉甘甜。附近所有的住家户,几乎都喜欢来这口水井挑水或用水。
我还依稀记得,每天傍晚,是水井边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来挑水或洗洗涮涮的,我家也不例外。
人多时,还要排队等候,等候的时候又正好是人们八卦唠嗑的时候。有婆姨,有汉子,有闺女,有小子,能说的话或不能说的话,说者总是一吐为快,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因此便有了追逐打闹,捧腹大笑,热热闹闹的场景。嬉戏打闹,欢声笑语,总是让人一睹为快,不绝于耳。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去水井边挑水,也不愿在家做家务,即使挑水很辛苦,也乐此不疲。
其实每天清晨去挑水是最好的,水井里的水总是满满当当的,水既清澈人又少,但凡到了傍晚,水井里的水总是陷下去好多,水既浑浊人又多。
挑水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既方便快捷又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