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古代的盗洞是圆的而现代的盗洞是方的
这是跟盗墓方法的升级有关的;
古代盗墓是直接开发通道,人从通道钻进去的,因为原型的开挖量比较小,所以留下的通道是圆的,但是有些大墓比较深,直接开挖通道很多时候会造成塌方,搞不好就会把盗墓者压死或关在墓里头;
近代的盗墓方法有所改善,开挖方形盗洞并在四面装木板,利用木板的支撑作用,可以基本避免塌方,盗墓后或火烧木板或将木板抽出,防止留下痕迹,所留下的盗洞就是方的。
㈡ 揭秘:古代盗墓贼所用的盗墓工具
自从南派三叔一本《盗墓笔记》写了以后,人们对盗墓这件事又害怕又好奇,如今《老九门》的热播又提起大家的兴趣,哪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历史上真实记载的盗墓贼们盗墓时所使用的工具吧。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的读者可能立即联想到洛阳铲。其实,洛阳铲在民国盗墓中使用并不普遍,由于当时没有公开推广,都是小圈子内熟人相传,主要局限于河南洛阳一带的盗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地质粘硬,砂、石较多丘陵山区,并不用洛阳铲。
从《民国盗墓史》前面所述的各种盗墓事件中,大家也应该可以看出盗墓工具的多样性,盗墓贼一般是什么工具利索就用什么,凿、锹、镢、铲、斧、镐、镦、镞、锥、镰、锄、刀、竹签、竹筐、木杠、粗麻绳·····这些人类常用的生产、生活类工具,都可能成为盗墓者的作案工具。
民国时期,比较有特点的盗墓工具有三样:一、铁钎;二、洛阳铲;三:短柄锄。这些工具都是探查地下秘葬古墓的利器,可以说是民国盗墓贼手里的绝器。其中,洛阳铲为北派(北方)盗墓贼发明;短柄锄则是南派(南方)盗墓贼的创意。最简单最传统的探墓利器--铁钎。
铁钎,是中国最简单、最传统。历史也最悠久的盗墓工具,在洛阳铲出现以前,它是盗墓的一大秘器,广为中国盗墓贼使用,且不限地域、时空。民国时,包括洛阳地区在内的盗墓贼,探查地下古墓时,使用的都是这种工具。笔者在洛阳马坡采访时,一名曾经的盗墓贼,证实了这种事。
钎,是一种中国民间打凿孔眼的普通工具,常用于工程采掘,目前开山打眼放炮时,还会用到这种东西。过去在迁棺移葬时,也少不了这种工具。钎在古时都是铁质的,叫铁钎。到民国时,多用比铁硬度更高的钢筋(条)做成,因而通称为“钢钎”。
民国时盗墓用的钢钎,与一般的钢钎不同,比较长,可深入土层。洛阳一带的民国盗墓贼在在邙山“刨古董”(盗墓),找不到合适的钢条,便找来旧式煤火炉通火道的铁火杵,制成钎,长约l米,一端圆环,方便手握和用力,一端尖锐。这种钢钎与现代考古中用使用的“探针”,有相似的功能。
使用钢钎要作凭经验。一位现在仍在使用钢钎的探工告诉笔者,一钎打下去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在往土层下钎时,要紧握钢钎,“看手感”。如果下面土质没有变化,下钎的力量和深入的速度会很平稳,如果打在泥土、砖、沙、石、铁上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钢钎遇到阻力了,那下面肯定有东西;钢钎下去很深,很快,下面很可能是墓穴,或其它空洞。
有的地方,如在安阳还使用一种“探杆”找墓,这种探杆比铁钎要长要粗,实际就是从铁钎演变而来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后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吴希增的挖宝人用探杆发现的。当时探杆钻到10多米深地下时,感碰到了一个硬物,将探杆提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铁探头都卷了,吴希增马上意识到可能是青铜器一类的金属,不然不可能弄坏探头。
有的盗墓小说写到“卸岭派”盗墓贼用钎的细节时,说得很神,称这一派主要用鼻子:从地下拔出钎来,用鼻子闻闻所带出泥土的气味,就知道地下是否有东西,有什么东西。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干活前忌烟酒辛辣之物。
小说也并非都是虚构,这些现象在民国盗墓贼身上也确实存在过,而且是盗墓高手的绝招,神奇之所在,古已有之。当然小说中那些忌烟酒辛辣细节应该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卸岭派”在现实中也不存在,或许是从其他艺人身上或是电影中借鉴而来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其实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神奇,但是却也真的是充满了神秘感,不过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可别想着自己去盗墓啊,因为那可是违法的哦,要不为什么会说把它交给国家呢。
㈢ 探墓的工具,机关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盗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着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着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机关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中华遗产》2009年第4期特别策划《机关大法》将带大家一起揭开机关大法的神秘面纱。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机关奇术:心动,机动》将带您走进古代机关之洋洋大关,一探其妙。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将细说古墓机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几种简单机械中,大部分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体现是城池防御。这种防御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金城汤池:不战而胜》与大家从“术”的角度,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守城”技术、理念和经验,重新认识这些繁杂的机关、精妙的设计、丰富的战术。
以下文字节选自《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一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着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